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被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合唱艺术不仅给人以直观的艺术欣赏,更是代表群众性活动最突出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对增加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团队意识,展示整体素质、风貌,提高音乐修养,丰富想象力,扩大视野等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合唱指挥;排练;演唱;思考;
要提高合唱水平与指挥必须做好案头工作。记得曾看过许多著名指挥的精彩表演,动作潇洒流畅,起初我一直认为指挥的动作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学习接触并实践合唱指挥后,我发现指挥动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案头工作对于指挥来说非常重要,它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排练能否顺利进行。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的浅见。
一、合唱指挥前的案头工作
(一)曲目的选择
合唱曲门的选择对于合唱团来说至关重要。一般选择歌曲要考虑合唱队的程度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合唱队在技能上有所突破,存音乐风格的把握上有所开拓,我们要考虑选择不同风格、情趣和不同难易程度的作品穿插排练,使排练工作始终保持新鲜感。
当指挥接手一个合唱队时,一定要考虑到演唱者的实际水平,还需注意合唱队员男、女声的特点,扬长避短,使之发挥最佳状态,收到预期效果。如:一次主题为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预想排练的是《黄河大合唱》选段。但经过分析合唱队的情况、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因此演唱其中的《黄水谣》就会有一定困难;《河边对口曲》主要是对唱的形式,这样就需要有好的领唱,而合唱方面就相对简单了;另外《保卫黄河》又唯恐与其他歌队撞车;《怒吼吧,黄河》的要求是歌队力所不及的。因此,最后我选择了《黄河船夫曲》来进行排练。当然,那一次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分析作品
1、熟悉了解作品
初见新作品时,切忌立刻查阅歌曲的资料和背景故事。首先应熟悉作品各声部的旋律,待了解旋律后再加入歌词,感受作品整体印象,倾听旋律及和声进行,感悟调性与和声功能的色彩变化,复调声部间的应答与承递关系等。这一阶段为感性游览阶段,这样对帮助指挥者熟悉作品旋律有很大的帮助。
2、分析理解作品
每一首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背后故事”。我们要了解词曲作者以及创作特点和主要作品等,这些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其次,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创作背景也往往不同。风格把握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作品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以《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为例,该作品产生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冼星海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了“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整个作品给我们感受最多的是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和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演唱的音量是有力的、怒吼似的。其实《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中著名的抒情乐章,第一段女生以清澈明亮的音色,抒情流畅地表达了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愉快心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紧缩再现,基本相同的旋律由于音色的变化和速度对比,表现的却是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中间的对比段是混声合唱,以多变的力度和速度与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分析理解得不够,就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设计指挥动作
在指挥过程中,光是一些即兴的、灵感式的动作是不够的;机械的、无目的动作更是不好。在综合了解作品的外延与本体后,指挥根据作品风格、主题思想,合理安排作品的高潮和一些乐段、乐句、速度、力度的起伏,同时设计气口等特殊处理要求。
例如改编后的《回娘家》是一首欢快、富有诙谐感风格的合唱歌曲,音乐既轻快又舒畅。如前六小节的前奏以及其中动感较强、节奏较为明确的地方,可以采用腕部暗示动作进行指挥,动作幅度要小巧而富有弹性;舒展流畅的地方,如“风吹着杨柳”与第11、12小节的“小河的流水”,以及第15~22小节等地方,可以用合拍的方式,即把4/4拍的节拍合划为2/2拍指挥,这样做既可增强合唱的流畅性和动感,还可使合唱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对比。这种“动”与“静”的结合使我们的指挥动作形成对比,当然这种动作的设计依据还是由作品的风格基调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