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分析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性,首先分析合唱基础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反应力、口齿的清晰度和肺活量;其次分析合唱基础训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内心听觉的练习;最后分析通过构建合唱教学氛围,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借助图形谱的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唱效果和音乐演唱水平。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音乐课程作为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学科,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属于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合唱之中传递出集体主义精神。因此,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合唱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性,逐渐强化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从而促使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演绎出完美的合唱,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意义
(一)锻炼听力反应力
对于合唱基础训练来说,需要较高的听力反应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表达或延长的部分,还要充分记忆好节奏、音准。同时,学生也要对其他同学的音乐表达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从而在音乐表达阶段,将自身水平以更好且更具有旋律感和情感的方式进行展现,促使整个合唱更加完美。因此可以说,合唱基础训练,就是对学生的眼耳口脑各个器官进行协调性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音乐感知力。
(二)锻炼口齿的清晰度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时期,所以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表达训练,能够为学生今后准确流利的表达奠定基础。合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不同的曲目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合唱基础训练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齿。演唱欢快、节奏较快的歌曲,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达歌词;而演唱抒情、节奏较慢的歌曲,尤其是在学生从慢的部分向快的部分转换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肺活量
合唱基础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学生维持高水平演唱的保障。可以说,如若学生气息运用不当,就会在合唱中出现干吼的方式,这不仅影响合唱的美感,还会危害学生的嗓子,尤其是处于变声阶段的学生,危害更大。因此,对于学生合唱基础训练,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肺活量,教师运用正确科学的发声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鼓起肚皮,将一口气坚持到10 到15秒,最后呼出。
二、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音准练习
合唱教学基础训练中的音准练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音准水平,是影响到合唱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音准训练,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音准。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唱名手势,展开音阶的练习,借助手势的暗示作用,让学生理解到音阶的关系,尤其对特殊的音符进行倾向性教学。比如,mi fa、sido 两组音都属于半音,所以教师在手势上要直观地体现出高音,这样当学生看见手势后,就会感知到音准的高低,以及音阶之间的距离,更利于学生的读谱。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魔术手势,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师根据音程构唱、和弦构唱,借助手势的变化指导学生,而此时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始终跟随教师的手势进行演唱,唱出旋律,唱出正确的音准。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歌曲,提取主干音,用左右手分别代替一个声部,引导学生根据手势进行声部的完美切换,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和声的美妙。
(二)节奏练习
在合唱教学基础训练中的节奏练习过程中,音乐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展开节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多个声部的节奏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感知力。首先,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卡农的轮流演唱方式,运用单一或者立体的节奏,来训练学生的多个声部意识。比如,音乐教师拍出一个小节奏,引导学生展开模仿,随后教师就可以即兴生成进行拍击,让学生能够认真聆听教师拍击的节奏,并且尝试拍出教师的节奏;其次,因为音乐节奏属于旋律的骨架,包含了时间、空间和韵律,而且每一个节奏都有独特的旋律。所以,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声部的训练,直接锻炼学生的多声部思维和听觉的节奏感,为学生的合唱奠定基础。比如,人音版中的《森林水车》歌曲,为2/4 拍,G 大调,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对学生进行单组的声音练习。随着教师增加手势加入第二组、第三组,这样学生对某一个固定小节、固定节奏的不断重复,更利于学生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控制好演唱的速度,确保合唱时的节拍一致,既锻炼了学生的多声部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恒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