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探析中小学音乐课堂安全感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资利萍 余伊萌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02

  摘要:近年来,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等心理现象在青少年身上愈发常见,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尽管学校已积极通过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干预,但依然存在心理服务供给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甚微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鲜少有人从课堂的角度来探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将能够更有力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音乐愉悦性、疏导性、治疗性等特点,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突破。

  关键词:音乐课堂;安全感;中小学;心理健康;

  一、音乐课堂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放置在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级上(共五级),直指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就是对安全的需求,由此可见安全感的重要性。课堂安全感,即在课堂里学生对于安全感的需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当前,国内有一些研究者尝试着对课堂安全感进行定义:郭华伟认为,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自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知识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对学习及交往中出现的挫折等能坦然面对并能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始终拥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等;(1)曾芳将课堂安全感界定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即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恐惧、焦虑后,内心安全、自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学生有足够的课堂归属感,课堂人际关系良好,对课堂学习活动充满了胜任感、确定感。(2)以上两位学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心理活动为中心,探讨课堂安全感与学生心理间存在的一种紧密联系的内在机制,认为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将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正面的浸染。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原本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曾有研究者将该需求层次理论运用至企业管理,把工作时间比作微缩人生,把企业内生存环境比作微缩社会,进而研究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同理,学者孟庆涛将需求层次理论运用至本科教育,将大学四年比作微缩人生,将校园生活比作微缩社会,通过此理论研究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3)其实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40分钟比作微缩人生,将音乐课堂比作微缩社会后,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各种需求与需求层次理论存在着类比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可以理解为满足最低音乐感受能力,如听赏能力、听辨能力等;第二层“安全”需要,可以认为是对课堂安全感的需求,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第三层“交际”需要和第四层“尊重”需要,可以理解为课堂人际关系良好,在课堂展示后可以得到教师和周围同学友爱的目光和赞许;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可以体现为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胜任力、确定感、自我满足感的达成。在这五个层次中,第一和第二层是最基本的需求,不仅能为需求层次“金字塔”建立坚实的基础,还对其他需求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音乐课堂中的安全感,能给学生的学习及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二、音乐课堂安全感的构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为构建课堂安全感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宝贵契机。原因在于,首先,音乐课程营造出的放松、好玩、自由的课堂氛围,为构建课堂安全感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例如,从第一学段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大多是在感受、表现、发现等层面上提出的:“趣味唱游”任务是通过趣味化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聆听音乐”任务通过听赏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情境表演”任务是指在综合性情境表演活动中,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且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现身边的音乐”任务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这些学习任务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能够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学习音乐,并获得一种放松、好玩、自由的课堂体验。由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要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是掌握音乐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欣赏音乐并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中小学音乐课程可以说是所有学科中安全感层次最高的课程之一,其任务属性为课堂安全感提供了支撑。

  其次,音乐的情感抒发性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使心灵得以治愈和净化,并提供释放压力的通道,因此通过构建轻松的音乐课堂,能够为课堂安全感提供支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也是一种擅长于抒发情感、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5),而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课程也有其特殊性,可以使学生通过音乐直接抒发情感。蔡岳建、张瑞芳在谈及音乐教育的情感性时提道:“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自然发生。”“欣赏主体参与音乐形象的运动并同化、审视、升华自身的体验、感觉和意象,形成自己的情操、意识与思想,使自己处在一种主动的积极状态之中。”(6)可见,音乐课程的情感抒发性是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流露的,能与人的心理发展产生联结,可以让学生忘记压力,将消极情绪抛之脑后。因此,中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安全感。

  三、提升音乐课堂安全感的策略

  刘冬岩在《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一文中指出:“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全’体验,可以将课堂安全感缺失分为课堂过度焦虑、课堂孤独、课堂恐惧三种类型。”(7)因此,构建有安全感的音乐课堂,实际上要破解三大难题:课堂焦虑、课堂孤独和课堂恐惧。为了缓和、摆脱这类消极情绪,让学生获得安全感,笔者围绕提问方面、情感层面、成就感的获得等核心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迸发学生情感,减轻课堂焦虑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难”的,课堂中那些难度大、耗时多的事情,会令学生产生焦虑而不愿意尝试。而音乐课程中的情感迸发,能给人以自由、放松、解放的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堂焦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增强艺术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不同学段的教学提示中均包含了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建议”,为在音乐课中穿插学习活动提供支撑。事实上,音乐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涵盖较广。例如,有位教师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跳圆舞曲的小猫》中,将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认知规律相结合,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首先,教师以《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为主要课程内容,融入了用线条画“猫叫”、夸张地舞蹈动作、边学边唱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聆听音乐,培养学生多感官体验、感受音乐的能力,锻炼音乐记忆,帮助学生熟悉音乐;最后,运用图形谱加强学生对音乐情绪、音乐风格、曲式结构等内容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动态理解及课堂活跃度。此外,教师还十分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在各个环节都会让学生真正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见,音乐课堂上的游戏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忘记了紧张、焦虑。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