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舞蹈美育在小学课堂中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太原师范学院 熊娅婷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0-2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舞蹈课程标准的颁布,推动中国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文献法分析小学课堂中的舞蹈教育现状,并阐述了舞蹈美育在小学课堂中的普及与影响。

  关键词:舞蹈美育;小学;舞蹈普及;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出台《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舞蹈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9年“全国舞蹈高水平普及教育与舞蹈美育发展论坛”对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教育进行了展望,希望舞蹈美育在中国走向专业和普及两结合的道路。2022年4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舞蹈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将艺术课程纳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当中,还明确了艺术课程的设置、标准、教学目的。以上文件都推动了舞蹈美育和舞蹈教育的普及,体现了国家育人目标的指向,为本文分析舞蹈教育现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美育是精神与灵魂的体操,舞蹈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能力,动而合度,以情带舞,以美感人,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1. 舞蹈美育的功能和特性

  舞蹈美育是美的教育,是美育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舞蹈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观察力等,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1.1 舞蹈美育的功能 1.1.1 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发现舞蹈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相传当时部落地区所处地十分潮湿,民众筋骨血脉不畅,部落首领于是发明此乐舞,以改善族人的身体状况。西周时期雅乐舞中的《六大舞》中的大武,手执武器舞蹈,与原始社会的刑天舞之干戚一脉相承。由此可见,舞蹈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开展舞蹈美育,自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抵抗力,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1.1.2 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舞蹈能够激发学生的视听动觉能力,缓解学习压力。舞蹈是非语言文字的艺术,主要用肢体传递情感和表达情感,能够突破语言限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舞蹈美育可以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鼓励,增进友谊。

  1.1.3 了解文化,认知世界

  舞蹈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与记忆,提高文学素养。舞蹈课堂上观看一些舞蹈影像、舞蹈视频资料、舞蹈相关的书籍,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舞蹈教学过程的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因此舞蹈教师在口传身授过程中,要积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普及舞蹈文化知识,用舞蹈这门艺术将民族舞蹈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思想进行传播,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1.1.4 规范行为,端庄仪表

  在集体舞蹈训练过程中学生会下意识地保持整齐有序,进而会在集体训练的基础上养成有纪律有组织的良好习惯,增强自律。接受舞蹈的过程等同于接受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增强对美的感知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仪表,使自身更具有美感。

  1.2 舞蹈美育的特性 1.2.1 造型性

  造型性是身体动作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呈现,而舞蹈是一种动态直观的造型性艺术,是流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舞蹈造型包含两方面,一种是舞蹈画面、队形造型,另一种是动作姿态造型。舞蹈画面又分为方形、三角、梯形、圆形等。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真正的芭蕾舞剧《皇后喜芭蕾》,其中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几何也能表现思想”的学说,并大量使用三角形和螺旋形。因此,舞蹈的造型性有助于构建空间感。

  1.2.2 形象性

  舞蹈形象是舞蹈的第一位,是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之所在。在义务教育舞蹈课程学习任务当中,不同年级含有即兴表演、舞蹈片段等。学生用肢体模仿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形象性表现在舞蹈学习之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1.2.3 动作性

  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觉形象,舞蹈形象的动作性是由人所决定的。舞蹈动作不是随意无状态的,而是符合一定规律的舞动,是将生活的动作赋予情感、赋予思想后形成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小学课间操是按照教学标准要求、教学设计创作而成的一套符合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的动律操。

  2. 舞蹈美育的作用

  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感受、体验与判断的过程。舞蹈是一门音乐的听觉享受与绘画的视觉色彩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进行舞蹈美育,既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画面感和造型感的感受能力。

  其次,加强学生的锻炼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舞蹈本身具有娱乐、放松、动感的艺术功能,能够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小学生生命力旺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舞蹈课间操或者舞蹈活动更有兴趣。学校教师及相关领导应当组织更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舞蹈可以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专业型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普及型侧重于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待普及型舞蹈的学生,教师应当让学生在集体舞中完善人格,加强荣誉感,培养集体观念。

  3. 小学课堂中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针对小学舞蹈课程,笔者通过查阅舞蹈教育、舞蹈美育的相关文献、期刊,发现小学舞蹈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如艺教论坛中关于《中小学舞蹈美育研究》一文中提到大部分小学缺少师资、缺少场地、缺少专门的课程和实用教材。2018年北京舞蹈学院报《当代青少年舞蹈美育教材(出版物)现状评析》阐明教材编写不科学,过于注重教材经济效益,偏重于技能训练等。学术论坛《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及面临问题思考》一文针对一些城市舞蹈课未得到全面普及、多数学校仍未开设舞蹈课做了系列调查并指出原因。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小学舞蹈教育经常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四点。

  3.1 缺乏专业教师及教学场地

  普通学校开设舞蹈课程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教室。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全国共有小学15.43万所,小学招生1782.58万人,在校生1.08亿人,小学专任教师660.08万人,但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教师更是微乎其微。舞蹈课程在小学阶段多由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兼任,缺乏舞蹈常识和舞蹈教学方法。舞蹈训练场地大多在操场和学习教室,缺少专业的舞蹈场所。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