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理设置问题、恰当提问和反馈问题,减缓课堂孤独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桥梁,也是音乐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教师不恰当的提问、设置的问题过难、问题反馈不及时等原因,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感觉孤独、缺失安全感。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思考怎样合理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可以按照从简单到困难,从小知识点到大框架的逻辑构成一套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例如,音乐教师在课程伊始可以有意识地从一个小问题出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引导他们配合完成后续的课程内容。课中,可以层层递进地设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利用小组讨论等交流形式,让学生共同找出答案,这样可以使课程衔接紧密、环环相扣。课末,可以提出总结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前者可以高度概括整节课的内容,后者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减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不安全感。其次,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处于孤立之中。一般来说,课堂“提问”环节可以说是学生心理活动最丰富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独白大多为:“老师会不会点我的名字?”“这题回答不上来,老师生气、同学们取笑我怎么办?”通过观察中小学音乐课堂,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喜欢提问一小部分成绩好或者坐在前排的学生,对成绩不太好或者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关注较少,这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孤独情绪。实际上,在音乐课堂中提问时,可以适当多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以及引导性的提示,若学生回答得不理想,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帮助、充分交流之后再作答。最后,个性化并客观反馈问题。音乐课堂中的问题反馈十分重要,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需要教师给予个性化且客观的评价,但是对于音乐敏感度不强的学生来说,此时较容易产生孤独感。例如,有些学生天生音准一般,教师应尽量减少让他单独上台演唱的机会,如果学生自告奋勇来演唱,教师就可以适当播放伴奏音乐或让他同原声一起演唱,并在演唱结束后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对于那些较为胆小、害羞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在集体演唱歌曲时,走到他们课桌边小声夸赞,这样做既不会过度引起周围学生的关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埋下自信演唱的“种子”。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愿意上台的学生会越来越多,音乐课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三)激发学生成就感,摆脱课堂恐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峰”体验指出:“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验。”(8)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高峰”体验,可以理解为学生聆听音乐时,产生的一种审美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灵、精神层面,并拥有欣赏音乐、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能力,促进其价值观、品格、能力的养成,最后趋于自我满足、促进成就感的实现。这种成就感的实现,会使学生有豁达、快乐的体验,内心得到满足,摆脱课堂中的恐惧情绪。例如,学生可能会因为不敢在人群面前演出而产生恐惧,教师可以让同班同学当评委,为每一位参与者设置奖状,并当着全班人的面颁发,由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同时,由于音乐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举办专项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是要无遴选过程且不强制性参加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参与性奖项,并尽量涵盖参加活动的每个人。学生收到奖励,心里会得到安慰,不再惧怕上台表演,也为下一次再参加此类活动打下了基础。长此以往,他们将不再畏惧失败,深刻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人就是在不断的磨砺中才能自强自立。
结语
假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安全感的获得,将对音乐课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学习发展有所裨益。如果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这样构建自己的课堂,那么很多心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些焦虑、恐惧、孤独等情绪也能得到释放。最终,使学生愿意上、热爱上音乐课,这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做的最大贡献。
注释
1郭华伟《试论如何在课堂上构建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曾芳《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教学研究》2018年第5期。
3孟庆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包装世界》2017年第6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6—22页。
5朱咏北、王北海主编《新编音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6蔡岳建、张瑞芳《谈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
7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4期。
8[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马良诚等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