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音乐实践与体验
关注并增加实践内容,努力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色。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活泼好动,情绪较不稳定,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较为敏锐,对事物的理解较为简单,尚不能够做到专注。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要远远优于理性思维能力,因此,触动小学生的情感是提升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1]。只有通过音乐实践和欣赏体验来增强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感受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具有表达自我、展现个性、实现个人价值等独特作用,并影响着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将音乐创作背景、作曲家、音乐体裁等相对枯燥的知识与趣味音乐活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预期的以美育人的目标。
“新课标”所强调的注重实践与体验,与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影视音乐的欣赏获得感性认识,结合电影内容讲授电影音乐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在戏剧表演中演唱歌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体验感,这都是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感的重要途径。
注重实践和体验的特点也体现在审美的提高方式上。提高审美能力是贯穿我国艺术教育历史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将“审美感知”作为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同时,注重通过实践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过往更侧重于通过欣赏课、乐理课、学唱课等课程形式来提高审美,转为强调通过参与音乐游戏、演唱和演奏、创编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校应联合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等,丰富、优化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应积极创设合唱团等各类艺术社团,让学生有专门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实践,以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重新划定学段
考虑到中小学生身心特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新课标”中的学段划分也有了新的变化,并细化为四个学段,即1-2年级为第一学段,3-5年级为第二学段,6-7年级为第三学段,8-9年级为第四学段。其中,6-7年级的学段跨越了小学与初中之间的界限,同时,教学内容分别向幼儿园和高中延伸,在幼小衔接、初高中衔接上提出了更加深入的要求,更贴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2]。
在我国悠久的教育历史中,因材施教一直是优良传统,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改善和信息传播愈发迅速,小学生表现出了愈发鲜明的个性,他们身心特征的变化也为重新进行学段划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要看到学生的共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予以充分关注。教师应增加传统音乐在整体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儿童阶段就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培育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曾激励着革命事业走向胜利,在当今依旧鼓舞着中华儿女创造新的辉煌,像这些革命歌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当被格外关注。同时,还可通过开展红歌比赛、探访革命老区等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将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心中。
“新课标”的实施,必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迎来新的尝试和挑战,帮助学生快速挖掘自身的价值、发展独特的潜能与促进自我实现,更充分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为此,小学音乐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