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手段,它能够为有限的课堂提供无线的可能,是教学活动必要的补充和完善。音乐教学中预习环节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给予规范操作和方法指导。教师布设预习任务、丰富预习形式、检验预习成效,能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预习状态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
关键词:音乐鉴赏;预习设计;动力引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经验不无道理。学习活动更是这样,只有充分准备,精心预习,才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小学音乐教学亦需要展开预习。教师要有步骤地做好学法指导,让预习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动力引擎,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布设预习任务,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前预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明确的。小学生思维认知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很难精准把握这个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设置具体的任务,而不能设置过于笼统的问题。如有的教师会布置“听听歌曲,唱一唱”这样的预习任务。听歌的目的是什么,会唱是要唱到什么程度,教师没有明确指出来,学生在预习时,思维自然会受到阻碍。
学习二年级歌曲《花蛤蟆》之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大家到网上搜集蛤蟆的相关信息,了解它的外形、习性、生存环境等;荷塘中除了蛤蟆,还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注意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描绘的意境。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还是比较清晰、明确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课堂学习由枯燥、单一变得活泼、灵动起来。
在设置预习任务时,教师抓住了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置的预习内容难度适宜,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成了学习动力。
二、丰富预习形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传统的音乐预习,教师往往喜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歌曲。这样的预习形式是单一的。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突破单一的预习方式。教师不妨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预习,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交流讨论中,升级思维认知,获得音乐知识。
学习《猜谜谣》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猜谜谣的游戏,输了的人必须进行一项才艺表演。听说有惩罚措施,学生自然积极准备。在猜谜谣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猜谜谣活动结束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这次的演唱是一对一的,学生之间相互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他们的各种问题全都暴露出来。有的学生节奏把握不准,有的学生跑调,还有的学生对歌词把握不准。丰富多样的预习形式让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学习活动变得充满了趣味性。
合作预习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预习中,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歌曲的感知程度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域度,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三、检验预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生自律性较差,只布置预习任务却不检查是不行的。预习检查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设置导学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就会直观呈现在教师面前。
学习《理发师》之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对理发师这个职业进行了解,搜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同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聆听歌曲,感知歌曲轻快、活泼的特点。布设好预习任务后,学生积极准备,对歌曲进行初步了解和感知。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导学案中包含的题目很丰富,有简答题,有单选题,还有主观题。在解决主观题时,教师让学生展开互查。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带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来演唱歌曲,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检验学生预习成果时,教师的设计必须是独特的、创新性的,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才能确保音乐学习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