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准,作为音乐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影响歌唱能力的直接因素,在歌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小学音乐课堂中,较少学生能在清唱歌曲时把每一个音都唱准确。那么借助陶笛这一乐器能否提高学生的音准呢?能提高多少?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结合计量建模,分析探究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陶笛;小学中段;音准;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到:“歌唱是人们首先用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在音乐教育中始终保持着首要的地位,但是乐器可以用来帮助和加强歌唱的表现[1]。”乐器在歌唱教学中有着显著的作用,能使学生增加对歌唱的兴趣和对音乐感受的层次。当前乐器教学的定性研究已经足够多,但是乐器教学效果的定量研究还不够全面。本文从定量的角度,探究陶笛这一种乐器对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辅助效果。
一、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中村小学,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里并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供他们在课外学习音乐,只有较少学生在校外参加音乐兴趣班。笔者任教的四年级学生几乎没有课外学习其他乐器的经历,且音准较差。该如何有效提升他们的音准呢?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尝试将陶笛这一乐器融入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
陶笛是一种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有固定音高,具有携带便携、价格低的特点,且有极强的表现力。相比钢琴而言,它的实用性更强[2]。那么借助陶笛这一乐器能否提升学生的音准?为了得到定量结果,笔者借助计量建模进行量化分析比较。
二、研究方法
为了直观得到陶笛这一乐器对提高学生音准水平的增益数据,笔者采用对比实验法,在四年级四个班级中每班抽取了15名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中分别选择一首人音版四年级课本中单声部与二声部的歌曲,采用量化分析的手段,分析学生清唱歌曲时音准的数据及乐器陶笛辅助的教学效果。
(一)单声部歌曲实验
《采一束鲜花》为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较多地运用了大跳音程,对学生来说清唱这首歌是个极大的挑战。在进行歌曲教学时,1—3班没有进行陶笛吹奏辅助教学,学生随钢琴进行视唱;4班则进行陶笛辅助学习,学生在已经掌握陶笛十二孔陶笛指法的情况下,自己演奏视唱谱,再进行歌曲的视唱学习。歌曲学完后进行清唱测试,进行教学成果对比量化。量化手段为统计1—3班单个学生唱歌时的音准不准点,与4班的结果进行对比。
单声部实验参数选取说明与数据处理手段如下:
(1)实验对象:
四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陶笛的指法,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也不用再一一教授,但在音准上还需进行学习与把握。每个班级选取十五名音乐成绩排名非顶尖的学生(排除班级里排名前十的学生,在剩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十五名)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得到普遍的结果,排除了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实验带来的影响。
(2)实验曲目:
《采一束鲜花》。该歌曲较多运用了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以及大跳音程,在增强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演唱带来了难度。
(3)实验方法:
对比法——传统教学方式与陶笛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听钢琴默唱旋律,再跟着钢琴伴奏唱出来。陶笛教学法:单声部教学时,教师先用钢琴给音高,让学生找出陶笛相应的指法,在心里默唱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陶笛将乐曲难句吹奏出来,再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音高与音名的固定关系。
(4)数据分析:
统计学生歌唱中音准偏离的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所选取学生的最近一次音乐考试成绩为横轴,以唱错点为纵轴,比较1—3班与4班在不同教育法下的教学成果。
最终,四个班级学习同一首歌曲的教学成果对比量化结果为:陶笛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准,学生的音高演唱不准点减少了约40%。(首先基于学生成绩进行了归一化,保证了效果改善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将结果用散点图整理(见图1),横轴为学生成绩,纵轴为学生的音高演唱不准点,这样的散点图能够从总体上看出基于学生音乐水平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