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妙用通感 丰富体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通感体验方式初探

作者: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陈萍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6-01

  主题B

  用具体的“”线条来表达主题A 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用“… … …”状来表现主题B 的舒缓,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和主题之间旋律线条的变化,从而获得对音乐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2)给出不同节奏型,带着学生共同体验,一起用人声“diu”“bong”“weng”模仿野蜂,给出四小节的乐段。

  采用人声模仿野蜂的声音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惟妙惟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体验节奏的疏密。奇妙的人声组合让学生跃跃欲试,将“听”与“动”融合,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

  三、情绪与情感交织,丰富多层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艺术的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当我们在说一种艺术美的时候,是与人的知觉、感觉、情感等心理行为有关,音乐艺术从它诞生开始直至今天,总是以音响标志着他的存在。音乐中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变化的节奏,强弱不同的力度,丰富多彩的音色,并且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情感情绪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的美时,从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美的心理体验,便是审美体验。我们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之所以感到它的美,是因为音乐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我们所熟悉的风格特征,从中使我们看到了对整个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益的东西。从音高、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等音乐的表现手段,凭感知获得相近的体验,感受到音乐美的品味。例如,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节奏和旋律具有明显延绵性、深情性,格拉纳·莎尔汀的《微笑波尔卡》音乐主题A 的欢快活泼与主题B 的舒缓情绪形成对比,学生通过对比聆听知晓。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始几小节产生紧张、震威的感觉;河北民歌《小白菜》中级进下行小二度带来紧张、悲伤性的情绪。

  在欣赏苏少版三年级上册《微笑波尔卡》一课完整欣赏环节中,将声势动作配合不同主题旋律进行音乐表演,具体设计如下:

  主题A:

  搓手+拍手(三下)+搓手+拍手(外送)+拍手(朝左)+拍手(朝右)+拍手(中间)

  主题B:

  右划旋律线(由上而下)+左划旋律线(张合手指,由下而上)+捻指(左右摆动)+右(张合手指)+左(张合手指)+双手划旋律线(由上而下)

  主题C:

  朝左捻指(由上而下)+朝右(拍腿)+拍手(朝左)+拍手(朝右)+拍手(中间)

  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感受音乐快的速度与活泼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性体验,将听觉、视觉、动觉、感觉相互融合,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在聆听过程中把握音乐的时间属性,以感觉对音乐产生初步印象,利用听觉感受音乐的形式与内涵,以视觉对音乐作品以非语义性表达的呈现,通过动觉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以知觉由感性转向理性创作更丰富的音乐作品。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欣赏兴趣,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审美能力。雷默的审美体验理论认为,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音响。即通过初步的审美体验——深入音乐内部的体验(音乐要素)——表演的概念化。教师带领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形式美,即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中的音乐结构形式,来让学生领会与欣赏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美,并且通过想象从表演中去寻找主题,从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