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捕捉,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呢?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打通触觉、味觉等多种通道共同参与感知音乐。某个音响效果沉重与轻巧,明亮与低沉,其实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触觉体验。声音的感知也可以用高低、强弱、轻重来表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皮球、纱巾、纸杯等不同触感的教具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圆圈舞》管弦乐,是一首三拍的作品,在初听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围圆,教师加入圆中,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滚动皮球,再将皮球传出,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感受三拍子律动感,由听觉带入触觉,细细揣摩;《打字机之歌》中,音乐中大量的八分音乐和乐句划分,是这首作品的特色,教师可以找来一台打字机,让学生感受打字时发出“丁”,及一页纸张打完发出“刷”的声音,学生就能够直观感受音符与乐句。
教师讲述音乐中节拍2/4 拍的含义,可采用图形以画圆的方式:“○”大圆圈拍手表示强拍,“○”小圆圈拍腿表示弱拍。对于不同的音乐体裁,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例如,单三段体:△○▭,回旋曲式:△▭△○△等。设计图形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提供了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时间与空间联想,搭建多维的审美能力
时间与空间物理名词,同时也可以描述在音乐要素上,音乐的时间属性体现在速度、音长、节奏上;“重”“轻”“远”“近”等空间性质词语,则可以通过音乐强弱、力度来表达。例如:欣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小提琴高音区的跳音,让学生联想小精灵的印象;《婚礼进行曲》通过足够强的力度来描绘“盛大”婚礼场面。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乐开始部分,弦乐的长音营造出空旷、静谧的感觉;音乐主题由强到弱,让学生造成一个商队和一个军队由远及近的联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作品,由大量十六分音符速度联想到野蜂的飞行速度;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中有跳动的节奏,也有跑动的节奏,十分生动形象。二胡独奏曲《赛马》中,用二胡模仿马的嘶鸣、马蹄踏步的节奏,使学生产生对马的联想。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开始的地方,长笛的旋律使学生联想到流动的河水及透明的色彩。在这些音乐欣赏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瑞士音乐教育家Hasn Georg Nägeli 提出:“音乐的感官,首先是通过旋律和力度的课程,全面地加以激发,然后通过结合音的各种元素,多方面地加以扩大、提高并净化成为真正的艺术感官。”这样就能做到“再确切不过地体察艺术对象作为概念和情感的事物。”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以各种原本的元素去游戏,以节奏、音响、旋律、言词和动作,会激发幻想并培养幻想。必须在孩子心中发展并培养幻想,必须使塑造的意欲原动力活跃起来,并使之净化为形式,否则这些素质会萎缩、退化。”
笔者在欣赏苏少版二年级上册《在钟表店里》管弦乐的导入环节中,安排学生按队列站好后,弯腰,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开始配合动作有节奏地朗诵。当朗诵到“走”字时,开始将双手作左右摇摆:弯下腰,垂下手,听口令:“走”!齐步走,别落后!一下左,一下右,两只钟摆晃悠悠。不用力,自动走,无牵无挂享自由。按节拍,有节奏,分秒不差到最后。这一操练要求极度松弛、自然,宛如钟摆。这也是锻炼和培养双臂松弛、有控制的好练习。
笔者在欣赏苏少版一年级上册《野蜂飞舞》新授环节中,部分设计如下:
(1)复听《野蜂飞舞》让学生运用点和线条表示听到密集节奏和旋律走向,从而理解音乐形象,并介绍以小提琴独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出示主题旋律。
主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