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舞蹈律动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的运用策略2

作者: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 高妙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2-19

  (三)将舞蹈律动与节奏结合起来

  小学低段学生通常是初学音乐、与音乐的接触不多,因此对他们来说,音乐节奏是很难掌握的。但音乐节奏通常可以通过舞蹈步态展现出来。同时,小学生通常比较活泼好动、爱模仿。因此,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可以运用舞蹈律动,使复杂的音乐节奏变得更加简单,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音乐节奏。例如,在对《过新年》进行教学的时候,其中锣鼓声节奏“咚锵”一共出现了5次,分为3种类型。对于教师来说非常简单的歌词与节奏,对学生来说却很难掌握。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敲锣打鼓的舞蹈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节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敲锣打鼓闹新年”的教学情境,先应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有关于“敲锣打鼓”的视频,并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过新年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接下来的舞蹈律动之中;然后将凳子当作锣、将学生的手当作鼓,并告诉学生“咚”是打鼓,用敲凳子代替,“锵”是敲锣,用手击掌代替;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敲锣打鼓”,教师“咚咚咚咚|锵0|”,学生跟着“咚咚咚咚|锵0|”,教师“咚锵|咚咚锵|”,学生跟着“咚锵|咚咚锵|”,教师“咚锵|咚锵0|咚咚|锵0|”,学生跟着“咚锵|咚锵0|咚咚|锵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念节奏转变成了生动的舞蹈律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节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舞蹈律动的作用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课改下,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但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下,过于侧重于知识的讲解、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有效运用舞蹈律动,使学生随着美妙动人的音乐旋律律动起来,有利于学生感知音乐情感、陶冶情操。例如,在对《在钟表店里》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模仿钟表形象的情景剧,将工人们愉快劳动的情景、歌曲的抒情部分用柔和的动作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模仿钟表形象的过程中,以舞蹈律动的形式来表现美、感受美,将歌曲欣赏、表演有机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利于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寓教于乐”,从而使歌唱教学事半功倍。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中,应通过设计生动、富有趣味性的创造性活动内容、情境以及形式,以推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意识的发展与提高。鉴于此,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也要高效运用舞蹈律动等举措,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对《跳圆舞曲的小猫》进行教学的时候,这是一首描述小猫活泼形象、跳舞姿态的管弦乐曲。为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可运用舞蹈律动,来开展歌唱教学。首先,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知曲风,感受节奏的缓慢,并引导学生想象小猫打呵欠、伸懒腰的动作以及优美的舞姿。结合学生提出的动作,教师给予指导、纠正,使动作更加优美。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用小碎步转圆圈的方式来表现音乐,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在此基础上增加肢体动作。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将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当作音乐教学的素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民族舞蹈多种多样,且各有各的特色。因此,在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民族舞蹈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去,运用针对性的舞蹈律动,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民族舞蹈,体验民族舞蹈的魅力,感悟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便于在未来更好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对《掀起你的盖头来》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民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新疆舞的视频,并指导学生学习新疆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如移颈、脱帽、旋转、绕腕、翻腕、手型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维吾尔族音乐、新疆舞的艺术风格。再如,在对《梦中的额吉》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这是一首蒙古族的乐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主题旋律,来领悟音乐情感;指导学生学习骑马、硬肩、挥鞭等蒙古族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情绪变化;最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将不同的音乐形象、主题旋律表现出来,动听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营造的情景,从而在歌唱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情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