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莫燕仪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12-16

  因其强烈而清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欣赏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以及沉浸感,除了节奏、节拍、旋律等显性的音乐知识,同时还伴随音乐情感、价值等隐性知识,促使音乐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强化学生音乐素养,由此可以看出,“可视化”教学活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就目前众多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应用情况而言,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可视化”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还导致音乐欣赏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基于此,深入研究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具有极高现实意义。

  一、教学“可视化”,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

  音乐欣赏课堂在应用“可视化”教学活动之后,并不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觉完全转变为视觉,而是在保证学生听觉体验的同时,增加视觉欣赏,给学生更为全面的音乐熏陶,促使学生更为充分地感受音乐,不需要在辨别语言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整个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过程更为合理,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况,促使自身情况可以与作曲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胡桃夹子组曲》一课的教学中,该曲子活泼欢快、精致优美,充满了童趣,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胡桃夹子组曲》由柴科夫斯基亲自编选,总共有八段乐曲,最开始的“小序曲”简洁明快,乐曲优美甜雅,非常欢乐,随后是六段特性舞曲,分别是“进行曲”、“糖果仙子舞曲”、“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阿拉伯舞曲:咖啡”、“中国舞曲:茶”、“芦笛舞曲”,六段风格迥异的舞曲描绘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让突出了整个组曲童趣,更加符合《胡桃夹子》的故事,最后一段是“花之圆舞曲”,节奏温暖柔和,充满欢乐激情,表示故事的精彩落幕[1]。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教学活动告诉每个舞曲的特点,并且尽可能地将乐曲特点拟化成学生熟知的事物,例如“小序曲”的欢快活泼可以比作小猫,“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的狂放不羁可以比作狮子,类似这样的比喻让学生在欣赏这部分音乐的时候可以更为自动将曲子节奏转换成动物,以此更为充分理解曲子特点。

  在“可视化”教学活动应用之后,利用学生认知范畴内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更为抽象化的音乐知识,这种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欣赏当中,并且在欣赏过程中有更强的代入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体验。并且在“可视化”教学活动应用于音乐欣赏课堂之后,乐曲的情感也是可视的,并且能够自然地感染到學生的情感,学生通过认真欣赏真正的走入到《胡桃夹子》的世界,这也就实现了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

  二、利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推进,教育体系中也逐渐注重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音乐、美术等这些被长期边缘化的学科逐渐得到学校的重视,因为新科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颠覆“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这种情况下,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自然成为学校的培养重点。而在新科标准,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同时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其中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指的是教师利用相应的音乐教学活动将理性的音乐知识转化为感性、具体的音乐知识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核心的音乐知识点,而“可视化”教学活动就可以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视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具象化呈现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整体音乐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