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莫燕仪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12-16

  在音乐实践当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完成音乐表演,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音乐实践,以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音乐欣赏课程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应用促使音乐实践活动更加具象化以及针对性。“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间歇模仿。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时间教学中可以拍出两小节的节奏,随后让学生按照这个节奏进行影响的模仿,在所有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在拍出另外的两小节节奏,再次让学生模仿,以此连续下去,让学生逐渐掌握具有间歇性节奏特点的卡农。这种教学活动非常简单,并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可以保持高度的集中,学生只需要模仿教师的动作就可以逐渐掌握相应的节奏,为了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教师的动作,学生就会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动作,并且把握节奏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训练效果就会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种是连贯模仿。连贯模仿建立在间歇模仿的基础之上,区别在于教师的节奏拍击并不停顿,但是在每个小节结束的时候会变换一个动作,让学生知道这个小节上音乐节奏进行了停顿,而学生的模仿动作和教师同步进行,学生在模仿前一个小节节奏的同时,仔细观察教师下一小节的节拍,并且在前一小节完成之后顺利承接刚学习的小节,以此保证节奏的连贯性,这个活动旨在训练学生在表现某一小节节奏的同时,还要运用视觉注意音乐教师的节奏,也就是在下一个小节的节奏型,视觉、听觉的有效参与促使训练效果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多声部听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可以利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进行,在单一声部转化听辨的练习中,音乐教师使用音域更宽的乐器不停转换两个声部,并且要求学生在低音和高音时作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帮助学生区分高音和低音;在双声部听辨的练习中,在学生完全掌握高音和低音的时候,教师可以同时呈现两个声部,让学生将低音和高音的动作同时做出,这两种训练促使学生了解高低音转化的同时,还能将听觉的高低音转变过程转化为视觉的高低音转化,无论从听觉,亦或是从视觉,学生都可以对高低音的变化有更为准确地把握。

  通过上述的实践教学都可以发现,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应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实践过程更加趣味的同时,并且还能达到更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明显地增强。

  三、“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创新音乐评价方式

  由于音乐的感受是一种内化的感受,使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困难。“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及时、准确的认识,摆脱主观臆想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可视化”音乐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起到积极的自我评价作用[3]。学生可以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及时看到他人对音乐的表现,并对照自己的感受进行调整。如学生听音乐与他人合作节拍游戏时,发现自己的动作与同伴不能很好地合作时,不需要音乐教师提醒,自然会通过观察他人,再次聆听音乐,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评价与调整相对于教师的评价会更及时、有效。由此可见,“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中的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于无声处产生效果。

  四、“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音乐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是最不清晰的,因而是涵盖面最广的,可以表达许多小说、绘画、戏剧等用语言、形象、动作难以表达的情感。同时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过程是以个性化的最不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可以出现丰富多样的结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音乐的艺术情感性,通常是以语言交流的形式,个别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统一在音乐教师给予的答案上[4]。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方式足够“尊重共性”,却不能“重视个性”,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器。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中,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所以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他人不同的表现中感悟到,并与其中的一些表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这就充分说明“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