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对音乐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进行明确。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因为不重视音准训练,导致二声部合唱教学效果较差。为此,教师应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薄弱之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并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它的教学侧重点更倾向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锻炼,学好该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合唱是一门具有极强集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多声部人声相互配合,通过音响效果来塑造作品内容和表达艺术。而合唱教学包含着众多的声乐技巧和技能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为了使合唱教学有效开展,就需要教师注重选择合唱作品,加强基本训练,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使音乐教学目标能高效完成。基于此,本文初步探讨了小学音乐课堂二声部合唱有效音准训练方式。
一、小学音乐二声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二声部的概念未能很好地掌握
两个声部的合唱环节,是决定二声部合唱质量的关键点。但是因为小学生缺乏对二声部的概念认识,无法紧密衔接二声部合唱环节而导致停顿,甚至中断了整个音乐表现过程。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还未成熟,对二声部的概念不能真正理解,参与合唱更多的是走形式,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生之间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在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嗓音条件上都有所区别,因此阻碍了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还有一些学生听不出强拍、弱拍的位置,无法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所以对歌曲旋律的概念模糊不清。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合唱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能力,学生的二声部合唱学习水平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态度、指导水平的影响。而部分教师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对合唱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指导能力,没有高度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导致二声部合唱教学质量降低,使二声部合唱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首先,部分教师在合唱教学中,依然采用听唱教学模式,而小学生受制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于音准不能准确掌握。其次,部分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音乐能力,并没有深入理性的认知,而更多追求教学效率。最后,部分不重视培养学生听觉能力与集体合作意识。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存在,导致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产生“喊歌”状态,由此会逐渐降低合唱和谐度。
二、小学合唱教学中音准的重要性及影响音准的因素
音准是歌唱的最低标准,也是合唱的基本要素,具体是指歌唱和乐器演奏中发出的、符合一定律制的音高。音准在合唱中,能对音乐形象进行表现,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完成。合唱中的美,主要是借助歌曲情感的准确表达、歌唱的准确和声音的美妙。在合唱中,一项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有效的音准训练。如果学生对于音准的控制和音准概念没有掌握好,则会对自身音乐的表达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会因为多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跑调,包括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变声期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快的心理和身体发育。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女生声带开始变短、变薄,男生声带开始变宽、变厚,唱歌时候“走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自信心的影响。一些学生因为胆怯和紧张,在课堂上单独唱歌时,不能均匀地控制气息,这样肯定拿捏不好音准,唱不好歌。三是声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合唱教学中,主旋律往往具有较强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而副旋律则往往具有较弱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容易把多声部旋律唱成齐唱,导致声部失准。
三、小学音乐合唱二声部音准教学训练
(一)注重因材施教,将学生学习兴趣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