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创新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加强方法指导、立足学生需求、加强音准练习、注重演唱鉴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改革逐渐受到了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强调群体合作的歌唱艺术形式,要求学生在合唱中做到音量和谐搭配、音色平稳有力。但是当前,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甚至存在抵触及排斥等心理,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创新,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主要包括和声、节奏、听音、读谱、音乐史及音乐欣赏等方面,合唱教学涵盖了所有方面,学生通过合唱教学可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并且掌握和声、节奏把控、听音及读谱等能力。小学作为学生夯实音乐基础的重要阶段,通过合唱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当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并且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父辈长辈的宠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观念,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艺术讲究团队配合,通过密切的合作表达作品内涵和思想情感,所有合唱者都要步调一致、统一指挥,进而实现最佳的合唱效果[1]。因此,通过合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分工协作,并且形成集体荣誉感。
(三)扩宽学生想象空间
合唱艺术需要表演者融入个人情感,将作品内涵准确的展示给听众,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很多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合唱教学可以扩宽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2]。例如,在合唱《送别》这首作品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用心灵感受歌词创设的意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并且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进而在表演中更好的表达歌曲内涵[3]。
(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其是培养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合唱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很多合唱作品中都蕴含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例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体现了歌曲创作者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及浓厚的爱国之情。通过合唱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崇高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合唱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通过反复的训练提升学生对歌曲作品的把握能力及演唱水平。但是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难以在一整节课中都集中注意力进行合唱训练,并且在长期、大量的训练中,容易失去参与兴趣,并且产生排斥或抵触等心理,导致合唱教学效率低下[4]。
(二)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缺乏重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依然沿用以往的固化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即教师示范一句、学生跟学一句,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姿态和呼吸进行指导,课堂氛围枯燥沉闷,教学效率难得提升。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阻碍[5]。
(三)忽视学生需求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及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合唱教学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当前,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