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建构多元融合模式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作者:江苏省启东中学 季晓琴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4-29

  音乐鉴赏能力对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但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本文从多元融合角度开展了实践研究,实际教学中可以从自主与实践、统一与个性以及跨学科整合方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课,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高中音乐教师在积极地探索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有效地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因此,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情感的健康成长,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自主与实践融合,深度探索

  目前,大多数高中音乐鉴赏课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首先讲解相关背景和作者;其次,分段讲解音乐;最后,重新聆听整首曲目,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枯燥,同时由于问题的答案往往是讲解部分提到的,存在“先入为主”,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体验,进而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因此,高中音乐鉴赏课需要体现出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行探索和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设置梯度问题,层层深入

  音乐鉴赏课中“三段式”教学中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学生在课堂中大脑思考的参与度非常低。一方面,学生是非音乐专业的,专业知识有限;另一方面,先讲解后提问的模式,学生往往下意识会从已讲解内容中寻找答案。提前设问可以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去聆听体验音乐,但如果问题过难,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茫无头绪”。因此,音乐鉴赏课上提前设问需要体现梯度性,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体验作品。

  例如,“学会聆听音乐”是高中音乐的第一堂课,其本意是“从音乐中听到什么,怎么听到?”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不考虑这个问题,设置以下问题:(1)音乐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从音乐基本要素方向思考);(2)结合前述问题,仔细聆听下面的音乐片段,分别谈谈对片段的感受?随后,教师弹奏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片段,如《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等,完成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紧接着,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1)大家对比一下每个人的回答,发现了什么?(2)为什么是这样?(3)结合以上问题的思考,再考虑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种有梯度的设问,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向性、不确定性”特征。

  声音本身是一个显像的实物,有节奏、有韵律、有曲调的音乐对于不同的人都具有抽象性,也就是“感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梯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将这种“感觉”层层深入,进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搭建展示平台,步步反思

  学习音乐的方式之一是搭建展示平台,教师展示音乐艺术,学生鉴赏音乐并提出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感受记录展示短板,进行教学反思,实施自我鉴定、评课,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改进措施,为后期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以鉴赏民族歌曲《辽阔的草原》为例。这首歌曲主要要求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认识“长调”和“短调”,并能在聆听时辨别。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聆听提意见。学生指出,实际唱歌时,能合理运用感情进行歌唱,但对于“长调”和“短调”的识别有点困难。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短板,为学生详细讲述该曲调的特点,并结合歌曲,为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展示,必要时要求学生笔记进行记录,再反复演示,达到细节熟练的程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师课堂反思提供必要的渠道。

  无论是音乐的学习还是鉴赏,教师都应当利用课堂搭建展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最终指导学生学会艺术学习和鉴赏。

  二、统一与个性融合,传承创新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历史悠久的艺术学科。高中学生生活阅历已经较为丰富,整体素养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已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鉴赏和体验的需求。因此,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统一与个性有机结合,渗透传统文化,实现整体性解读和传承的同时,根据学生喜好选择适宜的内容开展教学,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音乐鉴赏水平。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