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械化的美育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求,活化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是解决美育教育困境的必然之道。在“活”的美育教育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在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活”的美育教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方式。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让音乐教育走出基于本身的音乐技能传递,放眼于音乐教学的社会性视角,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传承美的能力。在学生鉴赏力培养中,侧重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审美情操、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多方面、多维度共同发展,以此推进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一、“活”的美育教育特征
以“人”为教育目标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让音乐教育走出单纯为了愉悦而教育的困境,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立足于“人”的理解能力、基本能力,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素养发展而服务,活跃音乐教育的方式。
以“内容”为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有限内容,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毕竟每一本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入都是经过众多专家精心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教师应学会“活”用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的讲授作为“途径”,而不是“终点”,走出单一化教育资源的框架,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欣赏素材,着眼于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让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与生命关怀的体现中获得音乐鉴赏力的提升。
以“情境”为主要教育方法“活”的美育课程教育目标实现需要适宜的教学环境作为支撑,而情境教学法在美育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为高中生的音乐鉴赏提供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深化音乐鉴赏体验,触动心灵,达到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人格品质动态生成的效果。
二、在“活”的美育中提升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审美心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在音乐鉴赏力培养中需要注重知识化与审美心理的共同关注,以音乐审美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的自觉性。在以往的美育课堂音乐鉴赏能力培养中,尽管教师喋喋不休,学生反复聆听,学生依然难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实际上,音乐鉴赏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摆脱任务式鉴赏的学习方式,让音乐作品的欣赏、品鉴源于自身的审美心理需求,才能让学生从音乐鉴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因此,在音乐鉴赏力培养中,教师应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态度以及兴趣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不再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在抓住学生音乐审美兴趣点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为“活”的美育化音乐鉴赏力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月光鸣奏曲》的欣赏中,教师可以将教室的窗帘都拉上,让教室光线暗下来,然后打开星空灯,为学生营造出傍晚在夜色下听歌的意境,接下来播放曲子,让学生自由聆听,初步感知这种曲子的基调与风格,如在第一乐章中的基调较为低沉,在学生听完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作者在这段音乐中所表达的心境,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话题讨论,甚至是辩论,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独特见解,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走向个性化发展之路,同时在音乐欣赏中学会思考人生,获得音乐修养上的发展,增加对音乐作品欣赏的喜爱程度。
提供更多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鉴赏主体性。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开放式课堂下能够主动的欣赏、自由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鉴赏课堂中的主体性,让教师成为领路人,让教师与学生在“活”的美育课堂中真正颠覆地位,使学生在音乐鉴赏的亲身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感触。那么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音乐鉴赏主体性呢?首先,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兴趣小组,以集体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其次,可以按照每个兴趣小组的感兴趣项目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可以分为流行音乐组、古典音乐组、民族音乐组,也可以按照学生喜欢的乐器类型,分为钢琴组、萨克斯组、架子鼓组、笛子组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打造展示平台,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深刻的感悟,并且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对于音乐作品鉴赏的感悟。同时,在兴趣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树立合作精神,在相互评价中学会审视自我、欣赏他人。比如在《祖国颂》的欣赏教学中,学生从歌名中很容易就分析了出这首歌所表达的是对祖国的赞美,但是在美育课堂下的学生音乐鉴赏力培养目标却不止于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演奏这种歌曲,在欢悦的、抒情的、热烈的节奏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大地的绚烂,发现作者在音乐曲调编排中的妙处。然后学习小组分析歌词内容,从曲调与歌词的搭配上产生民族自豪感,产生浓厚的爱国心理,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