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浅谈音乐课堂模式中合唱教学的意义

作者:鹤山市纪元中学 邹牡丹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1-27

  摘要: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美育的手段之一。“声乐是音乐的一个大类之一,按词曲乐谱进行表演,乐器伴奏,有独唱、合唱、重唱等形式。”而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一门普及性最广、参与度最多、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合唱这种形式具有易实行、易组建的特点,合唱课进入高中音乐课堂更能体现音乐的表现力,发挥音乐的功能性。它是多人多声部的活动,要求每个人在合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本声部的音准节奏以及音色的变化要求比较高,对于个人的心理过程要求比较高,这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高中生无论是声音特点及心理状态都接近成熟,经过变声期基本稳定,声音非常有活力,音色也非常美,这时候声音的效果就会非常感人和有想象的空间。

  而提高合唱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应由切合实际状况的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对合唱排练的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声音的练习、乐曲的选择、练习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合唱中找准定位、体验乐趣、培养审美和表达美感;学习合唱,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和谐的合唱曲中体验、感受音乐之美这几个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组成。合唱的音响效果不仅需要本身作品内容和旋律引起听众的共鸣,更需要良好的音色来表达,合唱需要这种音色,同时也能驾驭比较多的作品。

  一、音准、节奏等音乐要素对于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合唱对于声音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合唱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画面感以及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合唱作品的呈现必须要求掌握准确的音准、节奏及其他的音乐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对于这些要求他们更能深刻地认识,每个人对于美的认识角度是不同的,这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就是认识美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我们学校在多年前就被选拔为江门市合唱特色学校,一直坚持训练,慢慢积累经验,从高一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声音条件好、有合唱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训练,首先最重视的就是音准、节奏等一些基本功的练习,从最初的单音练习,到音程、和弦等再到基本的节奏型训练和发声训练。

  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合唱队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保持良好的歌唱习惯,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培养良好的体态、站姿、坐姿等,不需很长时间,就能发现合唱的水平和整体面貌将大不相同。排练不仅仅是将谱子唱出来,是学生表演的一部分,还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在排练期间不应该允许小组成员拿起乐谱,正式进行排练的时候,哪怕一点点小的错也不要放过,可以大大提高质量。仔细排练需要我们注意的片段后,再合排全篇,能建立一个更好的舞台设计感觉。整齐着装,能让大家看起来在舞台上更加自信。正式、统一、美丽的着装能改善社会合唱团排练时的状态,发自内心的歌唱,完美表演的关键是表演是否是真正的音乐,也许能带来一场技巧的盛宴。

  三、让学生学会用”脑和耳朵”来合唱

  学会“用脑唱歌和用耳朵来合唱”无疑是对合唱者不单纯依靠技术方法演唱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这样也增加了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的难度和要求,也对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提出要求。声音的训练是抽象的,用脑先要会用耳朵,用耳朵来分辩,分辨声音的准确性对于合唱队员来说具有高难度的挑战,我们要如何听?怎样听?听到什么?怎样由学着听,到会听,会听懂,先听教师的,听别人的,听整体的,最后会听,会分辨自己的。

  四、高中学生合唱声音的美化

  (一)运用“轻声高位置”和“弱声唱法”练习

  高中学生的声音非常具备合唱的条件,但是个别尤其是男孩会经过变声期的转变,所以“轻声高位置”是我一直推崇,在努力学习的方法,包括气息的调整训练,训练气息的弹性、肢体的弹性,字里行间的弹性等,还有包括训练的时间长短等。

  同时还有一种“弱声唱法”最有利于合唱队员的倾听,在弱声唱法的运用下,队员们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部声音,可以很轻松地从pp到f甚至到ff,可以实现合唱声音的统一及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歌曲色调的统一。在演唱作品时更要注意处理色调的处理,才能演绎出多样的音乐风格。同时有利于直声唱法的运用,直声唱法是没有被动的歌唱声音,是解决合唱印象和谐最有效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