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趣味练习,提升综合能力
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感和音准是唱歌的基本条件,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训练学生唱歌之前,教师应该通过简便易行且富有趣味的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例如用听琴声拍手、点头、做模仿动作、做操、跳舞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节奏感,用听琴模唱找音高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音准。
在学生做操、走步、跑步、拍球、跳绳、模仿劳动等动作中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通过运动觉使学生从动作的节律感受音乐的节奏。平时,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听有节奏的掌声、打击乐器声、琴声,同时唱儿歌,启发学生自由地做一些符合音乐作品性质和节奏的动作,例如听进行曲时昂首挺胸地踏步,听摇篮曲时抱着娃娃轻轻地摇晃等。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玩“打节奏”的游戏,倾听与寻找生活中那些有特点的节奏,例如母鸡生蛋“咯咯哒”的叫声、“嘀嗒嘀嗒”的时钟声、“叭叭”的汽车喇叭声、“哒哒”的马蹄声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感受到各种声音的节奏特点,学得既轻松又有效。教师再选取其中的任意节奏,让学生组合成多声部,分组加入进来,形成声音的重叠效果。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多声部演唱的乐趣,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多声部演唱做好铺垫。教材中的《不能告诉你》《小树叶》《小小雨点》等歌曲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用一些熟悉的声音创编成多声部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轮唱奠基,推进二声部学习
班级合唱是一项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对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及配合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磨合。因此,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
合唱的初级阶段是轮唱,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演唱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旋律。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可从较为基础的轮唱开始,在学生熟练掌握二声部的轮唱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的合唱。在演唱过程中可以以录音作为一声部,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作为二声部,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声部任务,引导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注意聆听,再尝试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轮唱。教材中就有许多学生喜爱的轮唱歌曲,例如《白鸽》《杜鹃》《五月的夜晚》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都能够很快地掌握。教师也可以将之前教过的一些适合轮唱的歌曲挑选出来让学生尝试二声部的练习。在二年级音乐课堂上,教师尝试让学生轮唱表演一年级教过的《太阳》,将学过的歌曲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现,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而且很快就完成了二声部的演唱,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在熟练轮唱的基础上,再过渡到较为简单的二声部歌曲的演唱,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
而对于教材中较有难度的合唱曲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低声部旋律进行简化修改,适度地降低班级合唱的难度,在学生具备合唱能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合唱曲目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合作演唱中逐步感受到乐趣和声音的和谐之美,为后续的合唱做好铺垫。
合唱是人声美的展示,是应该不断追求的音乐美。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发现、积极探索,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是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音乐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总结出更多学生喜欢又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增强合唱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享受美妙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