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践行: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因为它本就是音乐的重要支架,也是学生接纳音乐、感受音乐的关键点。在实际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节奏教学。
(一)在常规训练中感受节奏,激发学生的兴趣力 1. 看图认识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节奏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图案等,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教学《划船歌》时,我用字体的大小表示歌词所对应的音符时值的长短,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不一样的音乐符号,让学生通过辨别尝试读出歌曲的节奏。通过图像认知的方式,学生对不同长短音符的时值加深了印象,进一步认识了对歌曲节奏起到影响作用的音乐符号。
2. 直观教学画节奏。
例如,教学《闪烁的小星》时,我用一幅星空图作为教学PPT背景,引导学生用柯尔文手势按照旋律音高唱出每一句的音符。然后伸出手指,跟着星空图随歌曲节奏依次出现的音高走向画出节奏谱。通过直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真切地感受节奏的存在。
3. 按节奏读歌词。
音乐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易于歌唱和传播。通过语言朗读展开的节奏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情感体验,丰富想象力,提升学生对歌曲的感受鉴赏能力。例如,《溜溜山歌》是小学第一首出现衬词的歌曲,除了衬词部分,其余的歌词节奏变化也比较频繁。我采用了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接口完成衬词和歌词部分,交换之后又尝试了生生接口读歌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却不重复的角色中熟悉各部分的不同节奏型。
(二)在音乐活动中体验节奏,调动学生的专注力 1. 游戏参与尝试节奏。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好动,因此借助如节奏接龙、节奏填空等围绕节奏的课堂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又使其在无形中感受节奏的魅力。例如,《打掌掌》是一首自带民间游戏元素的歌曲,因此它的节奏型尤其具有节奏游戏的风格。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我便给学生观看了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拍手游戏”视频,让他们尝试演绎歌曲节奏,甚至进行歌曲节奏再创造。
2. 体态律动感知节奏。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各种韵律动作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肢体律动,启迪学生展示学习生活当中的动作,跟随音乐体验节奏训练。例如,《锣鼓歌》这首歌曲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可以加入演绎的歌词动作,于是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跟随音乐,设计合适的节奏动作,然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最后一起评价并且模仿学习律动节奏。
3. 打击乐器丰富节奏。
例如,《铃铛舞》是一首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而且是具有三拍子强弱弱规律的舞蹈风格歌曲。因此在学唱结束之后,我便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乐器伴奏的节奏型由学生自由讨论挑选,然后进行小组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在自我创作的同时,还能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启发,有所感悟。
所以,音乐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打击乐器,展开课堂的节奏训练。在演奏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延伸、姿势、强弱等处理对学生进行暗示,留意学生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在不同形式中学习节奏,丰富学生的感知力 1. 对比分辨节奏。
奥尔夫是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主题。“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所以,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也成为生命的源泉。例如,《月亮钩钩》这一首歌曲与同一单元的另一首歌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虽然主题相同,拍号都是四拍子,但因为歌曲节奏的差异性,使得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上迥异,充分说明了节奏对于歌曲影响的重要性。
2. 和声演绎节奏,节奏让音乐拥有生命。
节奏与旋律和声并重,是音乐最早体现出来的要素。因此节奏训练是音乐训练最基础的内容。例如,《八只小鹅》歌曲的后半部分加入了二声部合唱的旋律节奏。原本的一声部节奏型较为舒展,体现了小鹅的悠闲状态;二声部的节奏型一下子变得密集而紧凑,表现出了小鹅们活泼雀跃的情绪。两种节奏型交织在一起,使歌曲中的小鹅数量一下子增多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不同性格的小鹅,这就是节奏带来的魅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