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高段音乐教学中提高整班合唱能力措施的研究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陈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6-17

  (二)丰富教学内容

  合唱是一种整体性活动,因此合唱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对每位学生的节奏把控、音准把控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小学高年段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每位学生音准及节奏的准确把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更多内容供学生学习。如教师可借助轮唱的形式展开模仿,还可借助二声部节奏的创编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借此实现学生协作能力的增强。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教师广泛应用的一个教学手段即为科尔文手势,经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科尔文手势在教学活动中可发挥良好应用效果,由于科尔文手势可将音符距离具象化,同时将音符的高低更为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来,教师在此练习活动中,仅借助手势对音程的关系、音高加以明确呈现,在教学活动中无须多余的话语,仅重视准确直接地调控音准即可。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多借助手势,减少语言,以有效保持音乐课堂中纯净的声音效果。若学校条件允许,教师还可将乐器应用至练习活动中,如部分学校可开展“器乐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竖笛、口风琴、葫芦丝乐器加以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整班合唱时可将乐器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找到音高。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应注重对学生单独演唱部分唱法的指导外,还应对全班学生合唱音准的和谐度加以指导。

  如教师借助乐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先录制低部分旋律和一段完整的两声段旋律。随后先以低部分旋律开展练习活动,以此为基础将两声部伴奏加入练习活动中,借此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可帮助学生对音乐的魅力加以感受,推动学生合唱意识的培养。借助此种乐器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可在培养学生整班合唱能力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谨慎使用乐器,不可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将训练内心音高作为重点,乐器仅为辅助工具,不可过度依赖。演唱过程中应强调清唱,借此可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演唱效果有效了解,从而实现自我调节,推动整班合唱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应用篇幅短小的歌曲,引导学生展开轮唱练习活动,借此可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听觉意识的强化。以此为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轮唱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让学生严格把控音音准,使演唱音准保持较高水平,提高合唱水准。对于歌曲演唱而言,声部的整齐和谐为重要要求,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音乐的律动节拍仔细聆听,促使学生对音乐旋律有效把握,借此为提高整班合唱能力创造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

  分析小学音乐现阶段整班合唱教学活动可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默认整班合唱训练活动应以单声部、单音训练为起点,由此逐步开展多声部教学,此种教学理念从表面上看为循序渐进,实则违背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慢、掌握少的尴尬局面。传统教学模式下,单声部训练多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长,学生整班合唱意识难以形成。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生整班合唱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对养成教育加以重视,从一年级的第一个音符教学开始,便应注重合唱意识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针对整班合唱训练形成强烈认同感。如以苏少版五年级音乐曲目《美丽的星座》为例,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应做好铺垫工作,借助双手打出合唱手势,引导学生依次展开练习,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手势可有助于学生对“音”与“音”之间存在的高低关系加以理解。因为高年级学生音乐表演经验较少,因此,将手势辅助的方式应用至训练活动中,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此种练习方式的不断展开,可推动学生无意识的合唱训练活动向有意识的整班合唱能力培养转变,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对整班合唱训练方式加以认同、接受,推动整班合唱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整班合唱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具备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借助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调动学生模仿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