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童声合唱团阶梯式教学实训探究

作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王渤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4-29

  二、确定目标,落实训练

  基础班实训教学应以生活常态中自然、轻柔的声音引导,启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引发情感,主要学习以情感推动声音的体现。比如,睡前妈妈轻轻的讲故事,好朋友一起过各种节日,听老师一起分享课本剧,与家人一起户外旅行等等。怎样的情境就有怎样的情感,是安静、是欢快、是忧伤还是激动、愤怒……以语言为主,做声音感性基础练习。适当加入简单的听音训练,从无升降号单音练习开始,发声可以是短音、延音、余音等单声部保持。根据学习进度可以逐步扩展至双音,以此回放生活的常态,以情带声,表现生活中各种情绪和情感。基础班学习阶段,在合唱训练中应以培养幼儿的自然歌唱情趣为主,并注意培养幼儿的音高听辨能力和乐感(1)。作品演唱适合用耳熟能详的短歌、童谣或音乐课本上等单声部旋律,如《嘀哩嘀哩》《小红帽》《大树妈妈》《永远住在童话里》《郊游》等作品,演唱中可以辅助手势等肢体语言来教学,主要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情感的真,有目的的要求孩子用情表达,用心歌唱

  中级班实训教学重点从听音视唱逐渐拉开,音程练习从分出高低音响开始,着重一个声部,或高音、或低音,进而融合高低声部。从带有变化音的单双音听辨,拓展至多音组,多升降的单双音听觉练习,并以此延伸至带旋律的音程连接,形成简单二声部听辨、演唱练习。由音程、和弦扩展,继而介入二、三声部的歌曲演唱学习。中级班教学比较注重在演唱中加入抗干扰训练,比如钢琴伴奏出现,指挥加入第二旋律训练,与主旋律抗衡等合唱排练因素。在演唱中习惯辨别不同声部的存在,并由此形成多声部合唱练习,音色逐渐靠拢统一,寻找音乐的包容性,在实训中感受合唱的声部美,和声美。与此同时,中级班训练在演唱教学中开始介入音域六至八度以内相对简单的发声练习,辅以歌唱语言、气息运用等专业演唱技巧练习,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科学的演唱技巧,获得和谐动听的美妙音色,结合二至三声部作品的演唱表演,如《风铃》《爱是我的眼睛》《只有爱》《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月亮弯弯》等,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童声合唱团。

  表演班在教学排练中,实训作品风格丰富,音乐张力难度渐渐加大,多声部作品演唱是教学重点,结合各种组合的节奏律动练习,音乐情感波动起伏,情绪多样,形成强烈的音乐对比。团队训练要求更加严格,不断扎实音乐基础和声音的表现能力训练,渗透在每一乐句、乐段的演唱中。团员对于新作品的排练要具备足够精确的音准和节奏、较强的声音控制能力和熟练的视唱能力。团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声部同步训练,互相寻找不同声部的听觉与合作效果,辨别声部间相互存在感,提高演唱表演的合作能力。主要教学实训以依附学习多声部合唱作品为主,根据作品不同风格特点做更加详细的排练分析,注重纵向和声色彩与旋律线条的相互融合表现,理解作曲家的主要想法,以指挥为主导,在训练中潜意识地理解、熟悉指挥手势的变化,最终达到指挥者与演员的和谐、默契,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2),做更能呈现作品音乐和情感主题的二度创作。如《蒲公英》《只有和声》《自由的风》《万物生机》《在我们长大之前》等多声部合唱作品,音乐表现与演唱技术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是能够体现合唱表演团队整体能力的代表作,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各类比赛,不断磨合团队的整体音乐表现能力,调控音色,在日趋成熟的教学实训中获得最佳演唱及表演效果。

  三、定期考核,合理衔接

  组建一支专业能力相对成熟的优秀童声合唱团,对于团员的挑选及训练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实训应合理设计,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年龄层次等主要条件分别实训,建立基础班、中级班、表演班阶梯式教学实训模式,对于每一阶段的团员做分层详实细致的教学排练,细化攻关教学知识点和实训效果,呈教学衔接式培养,此项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实训中,各梯队分工负责阶段教学工作,明确各教学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要求团员记录课堂笔记,根据作品音乐特点勾勒出演唱的难点、重点和需要课后自习强化、完成的作业。在定期合唱实训中磨合、习惯不同声部的音响感觉,结合大量的练习笔录和排练方案,在反复学习、合成、修改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排练的效率,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演唱曲目和表演经验,圆满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