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鼓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鼓质朴,有乡土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地将中国鼓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其表现力。
1.节奏教学中加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节奏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把中国鼓融入教学环节中,能增加学生对乐器的亲切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部分,教师先讲解中国鼓基本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接触乐器,激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接着,通过用鼓敲击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让学生巩固已学节奏,引出全音符的学习。最后,教师利用中国鼓稳定节拍,让学生随着“咚、咚、咚、咚”四下的鼓声将全音符唱满四拍。由此,将中国鼓运用到节奏教学,让学生从口读节奏转换成用鼓敲击节奏,积极参与节奏教学,潜移默化中学会中国鼓的演奏方法。这样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节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歌曲中融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在《剪羊毛》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设计为歌曲伴奏的综合表现环节,把中国鼓与碰钟、三角铁合奏为歌曲伴奏,并加入唱歌、律动、表演。中国鼓的鼓声穿透性强,学生听得清晰,边唱边表演歌曲,尽情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把对歌曲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在《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中国鼓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由单声部的节奏练习开始,到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最后将其融入音乐中,为歌曲伴奏。听着熟悉的乐曲,敲出合适的伴奏,边歌边奏,学生也不觉得枯燥无聊,反而充满成功感。
3.在音乐欣赏中引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音乐欣赏课要求学生能通过自身的音乐实践,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和提高文化领悟能力。在《丰收锣鼓》欣赏课上,教师让学生先做拍手、拍腿的动作来熟悉乐曲的节奏,再让学生合着音乐模仿打鼓的动作,然后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中国鼓的方法,请学生分声部用中国鼓演奏练习。同时,在演奏时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声音,要求注意保持声音的和谐统一。就这样,由易到难,在指挥引领下,学生演奏时神态专注,演奏出的声音自然和谐。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中国鼓、锣和镲来模仿乐曲中的锣鼓节奏,让学生感受锣鼓的热烈场面,将学生带入喜庆欢乐的情景,体验丰收的喜悦。如此,一幅“丰收锣鼓”的场景在课堂上就自然展现。
总之,不同的鼓乐曲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乐曲的特点,合理地分配、选择演奏技巧,从而展示不同的表演风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子系.中国鼓类乐器演奏中手指运用的必要性[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
[2]郭俊.浅论中国鼓的社会功用转变[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01):144-148.
[3]戴宁.中国打击乐研究——古代鼓的起源与分类[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