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个表格,学生能够清晰地比较出《惊愕交响曲》的主题音乐的四次变奏中旋律、调式、力度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音乐要素的组合产生了怎样的音乐表现力。在分析、比较中,引发学生对“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在思考中使学生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这种过程能够有效将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
四、画线条、作图谱,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呈现
旋律,是重要的音乐表现要素之一。“能够随着音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是新课程标准关于“感受与欣赏”教学内容的其中一个要求。对于较复杂的主题旋律的学习,可以采用模唱法、听唱法、辅助以画旋律线条、制作图形谱等方法。旋律线条和图形谱直观、形象的展出,能够将旋律的行进与走向清晰地呈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长短不一、排列有序,以它特有的方式来形成音乐的记忆,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呈现。在《土耳其进行曲》一课中,它的主题旋律非常有特点,音乐发展动机有着相似的规律,如果每一次的音符“级进”用“○”表示,每一次的音符“跳进”用“/”表示,那么这个乐句就可以表示为“○/○/○○○/”,学生一眼就能够看明白这种表达方式。
五、寻找音乐作品与姊妹艺术作品的关联,适当融入诗歌、绘画等形式
我国一些民族民间器乐曲欣赏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些器乐曲通常很长,又没有直白的文字、填词,如果只依赖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因此对此类音乐不感兴趣。教学中适时引入诗歌、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形式,借助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让音乐变得“可视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抒情的乐曲。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寻找了大量“水天一色、花好月圆”等美景的图片以配合音乐的播放。还从《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中寻找到优美的词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借助“姊妹”艺术作品的力量,让学生深入体会乐曲的听觉美,实现听觉美与文字美、视觉美的融合。
六、艺术性的评价、巧妙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重点包括打动人心的谈话艺术。”尤其是对音乐这样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烈的科目来说,具体、丰富、幽默、带有艺术性的评价对于真、善、美的巧妙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分辨高雅与低俗、美好与丑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音乐课堂增色添彩。例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一首音乐时,笔者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在给这部音乐剧选角色的环节中,学生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才能争取到最喜欢的角色。“海选”开始后,在每一轮的评价中,笔者尝试用生动、具体、丰富、幽默的语言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让语言充满智慧与美:扮演彼得的同学——“彼得很有乐感,能够准确踩上音乐的节拍。而且表演认真,没有笑场”;扮演小鸭子的同学——“这一只小鸭子最有耐心,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就算被吃掉了也同样淡定呢,音乐的节拍也抓得很准确”;扮演大黑猫的同学——“脚步最轻,上树的那一段表演真是栩栩如生”;扮演小鸟的同学——“这只小鸟很会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停顿来飞飞停停,并与其他角色交流和配合表演,颁给她最佳配合奖吧”。精妙的点评既能给学生真、善、美巧妙的引导,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音乐课堂增色添彩。
以上是六种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应用。我们希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面对这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时,可以对这些音乐作品产生喜爱之情,从浅层次的感受与体会入手,并且对作品的形象与表达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甚至产生共鸣与理解,从而积累欣赏经验,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