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校园舞蹈课程设置构想——以小学六年级为例

作者:四川音乐学院 刘奕伶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11-17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创造。

  校园舞蹈教育是一种面对全体学生,大众化的舞蹈教育。在校园舞蹈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其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其个性与创造力,使学生的舞蹈潜能得到有益的开发。

  下面将以5~6年级阶段中,6年级一学期的舞蹈课程为例,为校园舞蹈课程的构想做具体化的课例呈现。

  四、课例

  1.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2.教学时间:45分钟为1学时,一学期=16周×2学时,共32学时。

  3.教学目的:

  (1)该年级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6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3岁,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为:开始不受真实情景的束缚,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与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演绎推理及命题间的推理。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抽象运算阶段的特点,在本课例中,将学生以小组划分的形式,以游艺(带着表演、表现和扮演的游戏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由主题即兴→故事情节片段→加上起因与结果的完整故事逻辑线的舞蹈创编练习,来提升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启发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2)与不同学科有机结合教学

  校园舞蹈课堂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等,将校园舞蹈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每一年级段,结合该年级段对应的学科,充分利用、结合好该学科,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感、学习更加紧密的融合,也会加深学生在舞蹈课中的身心体验,提升学习兴趣。本课例就结合了小学6年级语文课文《山雨》,以单人→双人→小组主题即兴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对空间方位、自我的认知与创造力,并以由课文《山雨》为主题的舞蹈即兴练习进一步将学生引导联想至落雨时在弄堂里“我与小伙伴们”的心理状态与肢体反应,并学会以“舞”的方式来表达,再通过成熟的儿童舞蹈作品《弄堂记忆》的排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4.结合学科(辅):语文

  5.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周(恢复课)

  1.基础柔韧练习:肩、腰、腿、胯

  2.能力练习:(1)跳:蹦跳、小八字位小跳;(2)步伐:碎步、蹉步;(3)腹背肌练习。

  3.技术练习:前滚翻

  4.空间方位认知:复习舞蹈中的方位,1方向-8方向,以及低、中、高空间。

  5.播放《弄堂记忆》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寻找落雨时的心理感受,由此引出《山雨》课文。

  作业:思考如何用舞蹈动作来表现课文《山雨》中描写的场景?

  第二周

  1.基础柔韧练习:肩、腰、腿、胯

  2.踢腿训练:绷脚、勾脚踢前、旁、后腿

  3.能力练习:(1)步伐:碎步;(2)腹背肌练习

  4.颤膝练习:正步位半蹲颤膝

  5.技术练习:前滚翻

  6.空间方位认知:随着音乐做单人的低、中、高空间的造型(无限制)

  7.根据第一周布置的作业,伴随着《弄堂记忆》的音乐,来表现《山雨》课文中“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的场景。

  第三周

  1.基础柔韧练习:肩、腰、腿、胯

  2.踢腿训练:绷脚、勾脚踢前、旁、后腿

  3.能力练习:(1)步伐:碎步、勾踢前腿迈步;(2)腹背肌练习

  4.颤膝练习:正步位全蹲颤膝、正步位半蹲颤膝

  5.技术练习:前滚翻、立转

  6.空间方位认知:随着音乐做单人、双人的低、中、高空间的造型(跟“下雨”有关的主题)

  7.伴随着《弄堂记忆》的音乐,来表现《山雨》课文中“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的场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