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欣赏课程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根基”。中小学音乐课程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认识几个音符、学会唱几首歌曲,而是它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开发,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联觉;联想;
音乐欣赏课程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根基”。中小学音乐课程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认识几个音符、学会唱几首歌曲,而是它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开发,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联觉”与“联想”
“联觉”与“联想”,是心理学中都是用以诠释由一种心理感知引起另外一种心理感知的现象的概念。“联觉”:从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器官的感觉的心理活动;“联想”:由一个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器官感觉,后者强调心理观念。在音乐艺术的培养中,“联觉”与“联想”是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感知。[1]
“联觉”与“联想”是音乐表现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概念,关系到音乐能传达什么,不能传达什么。什么是学生从音乐中直接体验到的,什么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想象出来赋予音乐的,以及通过欣赏学习上升到的音乐审美实践问题和美育德育的问题。
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是否已经听过乐曲?听了几遍?乐曲速度是快是慢?情绪是高兴还是悲伤等初级程度上。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音乐,通过运用“联觉”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学习、理解,逐渐培养音乐学科思维,让学生具备一种能力,一种社会所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联觉”实践
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不仅要有牢固的理论知识来做支撑,同时要做到努力吸取前辈教学经验和自我突破实现创新并行,来弥补自身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尤其是欣赏课,紧抓“核心素养”大胆创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能会给课堂带来别样的精彩。
笔者通过结合全国优质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搜集期刊论文相关资料,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对音乐欣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觉”“联想”进行实践初探。
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将曲目循环播放,很容易造成课堂倦怠感。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充分思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丰富多样的内容或者环节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联觉”“联想”,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感性素质。[2]
例如,教师可以用天鹅湖的故事导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产生“联想”,引出《那不勒斯舞曲》,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教师故事解析与乐曲同步,用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产生“联觉”,将文字与乐曲对应。如慢速、低沉、和弦,可对应恶魔的形象。
在《彼得与狼》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各角色图片,以小主人公彼得为例,播放该主题音乐,让学生给小主人公彼得的主题旋律编配歌词(我是彼得,勇敢的少年……),使学生将“彼得”的人物形象与主题音乐准确对应,继而请学生跟着音乐模仿彼得昂首挺胸走路的姿态,之后播放各角色形象主题音乐,引导学生将角色与片段一一对应。在感受旋律、音区、音色、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与这些角色的关系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并说出各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随后开始完整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言解说穿插其中,让学生对各音乐形象加深理解。随后在角色图片的下方出示乐器图片,换一种方式继续欣赏——观看音乐动画视频,将音乐形象具体化的同时将乐器音色与音响结合。欣赏《魔法师的弟子》可用类似方式,动画引入课堂,充分调动想象力。
在《苹果丰收》《丰收的节日》《丰收锣鼓》等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为:感受、体验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将学生聆听乐曲后置,第一步可做“体验先行”,让学生观看一段扭秧歌、踩高跷、锣鼓喧嚣节日欢歌的影像资料,感受节日的喜悦氛围,并模仿音像中打鼓、敲锣等动作;体验完毕后,再开始乐曲的聆听,带着感受体会乐曲情绪。这样,用相似情绪牵起的纽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乐曲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