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变化
一方面,小学生年龄一般处于7岁到12岁之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声带和机能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还没有开始生理变声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声带与其他器官相对柔弱,不够成熟,教师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运用合理的发声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发声器官。
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幼稚、不成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技巧等方面认识不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避免生搬硬套,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童声合唱教育的难度远远高于成人合唱教育,考验个人的协调能力以及与集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合唱过程中和声的分工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工作,采用轮流尝试等方法,避免学生因此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部门提高重视,改变现有教材结构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地域性发展失衡的现状下,需要各个地区教育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足够的重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这种做法对于不同地区的小学合唱教育也是一种嘉勉,在有关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下,合唱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音乐教材的编排对小学合唱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的内容会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度和喜欢程度。在教材的编排上,要综合考虑歌曲的选择、音乐旋律的律动感以及是否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等方面。合理的教材需要做到让教师认可,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为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拓宽视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不断追求的方向。音乐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在合唱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合唱环节与和声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会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声带处于发育期,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普及声带保护方法,为合唱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声乐基础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和音高区域分配合理的声部,及时纠正学生在唱歌过程中一些错误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唱歌姿势合理、咬字清晰、气息流畅、情感充裕,提高歌曲感染力。
(四)童声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
童声训练的基本方法欠缺也是一个难点问题,笔者在查阅资料与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气息基础练习
歌唱中所需要的气息与平时说话所需要的气息截然不同,其吸气的位置以及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都有很高要求,不能随意而为之。歌唱又分为独唱和合唱,在这里专门探索在合唱过程中所需要的气息。合唱不像独唱,合唱对气息的要求更高,独唱可以根据个人自身的条件去调节自己的气息,而合唱则要寻找一个统一的方式。气息训练可以有很多方式,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打唇练习”,俗称“打嘟噜”,打唇练习能够使练习者感受到气息的流动性,技术难度低。
在合唱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乐句的长短、速度以及音乐的情感进行呼吸控制。不同的作品对呼吸的要求不同,乐句较长的合唱作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换气方法,大多采用轮流换气方法。
2.发声位置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儿童,声带发育不成熟,对于发声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更需要正确发声方法的引导。训练发声位置,能够让学生轻松感受到声音位置的存在,哼鸣练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哼鸣可分为“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开口哼鸣,简单来说,就是张开嘴巴,发出“嗯”的声音;闭口哼鸣就是闭着嘴巴发出“mu”的声音。哼鸣时,要求练习者嘴巴、喉头、口腔肌肉要尽量地放松,不可僵硬,舌头放平,轻轻抵着下齿,软腭随着正确的吸气动作而上抬,咽腔呈拱形,嘴唇轻轻闭合,牙关放松打开,整个口腔像含着一口水一样,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练习时主要以上下行音阶练习为主,气息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