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感情十分丰富,但是由于音乐作品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例如《祖国,祖国我爱你》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拍手的动作,为这首歌伴奏,在拍手声与音乐声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便会实现升华。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有的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只需要对歌曲进行范唱,学生进行跟唱。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类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音乐是一门对理解力有一定要求的学科,只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清晰的认识,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体态律动可以与音乐的伴奏形成互动,将音乐节奏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运用体态律动的具体策略
第一,将体态律动引入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利于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体态律动。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划桨的工作,这样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第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前文中提到,体态律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具有很好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则可以借助体态律动,对学生进行节奏上的训练。任何曲目都具有相应的节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整体理解能力。以《娃哈哈》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曲节奏分明,律动感十足。基于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为学生设置相应的体态动作,并引导学生思考体态运动与歌曲节奏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体态律动的效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态运动的兴趣,在节奏声中实现学生的蜕变。
第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将体态运动引入音乐教学是为了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体态律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师不能在整节课不停地要求学生进行体态律动。很多教师对体态律动的理解还存在偏差,这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堂必须引入体态律动,从而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对此,教师则需要对体态律动产生清晰的认识,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审美素养,真正发挥出体态律动的作用。
第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旋律和节奏,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值得教师关注。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态律动前,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意义的音乐作品,教师则需要为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教师可口述“放牛娃王二小在敌人的扫荡活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件事情很快在晋察冀边区传开,边区战土方冰和劫夫在王二小的事迹的基础上,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这首歌揭示了日寇的残暴罪行,歌颂了王二小不畏强暴的美好品质。为了提升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好地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结合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为学生讲解王二小不畏牺牲的抗战精神。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律动动作。为了提升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律动动作。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展示划船动作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于划船的视频,以显著提升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直观性。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体会到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观念。对此,教师便需要为学生展示歌曲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并借助体态律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