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训练路径 1.激发兴趣
与音乐表达的其他形式相比,歌唱是小学生相对熟悉且乐于学习的一种形式。合唱教学作为歌唱教学的一种,类似于集体性活动,强调学生的配合及参与。小学生的年龄小,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内心极其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认同,而合唱教学形式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符,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在合唱中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4]同时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能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也能借助游戏激趣,让学生积极互动、主动思考、大胆提问,认真学习合唱技巧,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例如:学习《老虎磨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情景表演(虎大王来了)的声音游戏活动,即通过轻松敲击鼓面来表现虎大王在森林中悠闲地散步;利用鼓槌急促刮鼓边来表示虎大王饥饿后用牙磨石头;短促地敲击鼓面来表示虎大王慢悠悠地走向猎物;通过由慢到快的敲击速度、由弱到强的敲击力度来表示虎大王扑向猎物,并用最强音“啪”来表现虎大王捉住了猎物。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旁白”,指导学生用鼓进行情景表演,并适当添加一些其他音效或者打击乐,促进音乐表现力的增强,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2.精选曲目
要想有效训练学生的歌唱技巧,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时,应该精心选择优秀的合唱曲目,调动学生合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到合唱曲目的丰富表现力,体会合唱的魅力及情韵。当然教师在合唱教学环节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在讲述时选择典型性或代表性的合唱歌曲,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聆听和欣赏的兴趣,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聆听与欣赏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比较,有效感知合唱中表达的意境及情绪,提高合唱的表现力。[5]例如:合唱音乐作品《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鼓励学生认真聆听,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歌曲知识,如和声、音调、音色等;然后要求学生用舒展的音色合唱歌曲,感受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以及草原的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与乐曲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曲目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合唱兴趣。
3.科学指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训练方法不科学,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还会让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训练习惯和错误的认知,甚至对学生声带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实施歌唱技巧训练时,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秉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递进性训练,如:引导学生对基本的歌唱气息控制法加以掌握,学会利用气息控制音律;针对声部训练,要求学生进行两声部的训练,在保证两声部音准的基础上进行三声部训练。另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耐心指导、严格把握歌唱技巧的准确性;或者是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对科学训练音准的方式方法加以掌握,如正确运用柯尔文手势等。
4.小组合作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在合唱能力与歌唱水平等方面各有不同,如有些学生在音调和音色方面尚有欠缺,有的学生较为熟悉合唱技巧等,因此教学方面存在较大难度。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加以平衡,有效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水平与合唱能力。[6]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合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方面出发,将合唱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然后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合唱比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合唱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固定各组合唱的曲目,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如:要求各组结合歌曲《踏雪寻梅》进行合唱比赛,从小组合作的力度与合唱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5.多样辅助
虽说开口唱歌极其简单,但是要想提高音准的平稳性以及合唱的技巧性则很难。通常合唱技巧的训练和学习相对枯燥乏味,需要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辅助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训练的主动性。例如:低年段的小学生不熟悉歌唱技巧,所以教师在合唱教学环节开展歌唱技巧训练时,应该以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意识的培养为主,借助乐器演奏、声响模拟等手段辅助引导学生学习无法发出或相对陌生的声音,以便学生直观感知不同的音色;或者是利用节奏朗读的形式辅助学生学习难以跟上的节奏,让学生熟练背诵出节奏,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与跟上节奏。[7]针对高年段的小学生,开展歌唱技巧训练活动时,教师应该以合唱声部规律、识谱训练等方式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