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合理地选择欣赏曲目
与其他音乐题材不同,交响乐无论是内容还是创作手法都更为复杂,交响乐可以深刻地展现出人类各种复杂的心理情感和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因此,欣赏交响乐对欣赏人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没有一定音乐功底,就无法充分体会交响乐想要表达的真谛,交响乐也因此被称为音乐界的阳春白雪。然而,儿童的音乐功底、人生阅历都较为浅薄,欣赏音乐的感官系统也处在较低水平,要想使儿童从内心真正对交响乐产生兴趣,教师必须根据欣赏目标和儿童的基本情况选择科学恰当的欣赏方法和欣赏曲目,使交响乐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儿童本身身心发育就尚不成熟,如果教师不考虑儿童实际情况选择晦涩难懂、远离生活实际的交响乐曲目供其欣赏,不仅会打消他们的欣赏兴趣,甚至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更不利于儿童欣赏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在进行欣赏曲目选择时,要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手,选择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秀交响乐曲目作为欣赏曲目。例如,在儿童刚接触交响乐的时期,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或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且直接靠听觉感知的作品打开小孩欣赏交响乐的大门,如可以选择《动物狂欢节》《彼得与狼》《鹅妈妈》等适合儿童欣赏的优秀作品供其欣赏。随着儿童欣赏能力的提升以及欣赏曲目的丰富,可以再逐步增加一些有内涵的欣赏曲目。
(四)丰富欣赏交响乐的方法
研究发现,儿童没有系统建立起音乐审美态度,通常会将听到的与现实做对比,根据两者的相似程度对音乐进行评判。如果儿童能通过听觉感知到生动鲜明的形象,就会增加对曲目的欣赏兴趣,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利用仿真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利用节奏、音调、力度等变化对动物的鸣叫声等音乐形象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儿童可以在认真欣赏的前提下准确找出音乐表达的内容,增加对交响乐欣赏的兴趣和信心。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儿童的音乐感知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教师也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曲目的难度,利用音乐表现手法训练其欣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指导使儿童学会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和表现特征,让其直观认识到不同乐器不同的情感表达,感知交响乐的魅力。教师可以向儿童集中展示能反映乐器音色的曲目,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儿童参与到乐队的排练中,参与简单的合奏,增加其音乐演奏经历,在体会乐器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交响乐的认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问题启发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选用具有开放式答案的题目,给予儿童更多表达自我想法和见解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加深其对交响乐的理解。音乐作为艺术的一分子,其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理解,同一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教师要对勇于表达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明显与曲目情感相悖的见解进行耐心引导,注意对其学习积极性的保护。
(五)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助力欣赏能力的提升
让儿童深入了解交响乐,提升交响乐欣赏能力,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儿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还是为了使其始终保持对交响乐的欣赏兴趣,让其通过交响乐的滋润使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因而,教师在进行欣赏环节设计时,要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和课堂时间,降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让儿童多进行一些优秀交响乐曲目的欣赏,并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儿童欣赏情境,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提问、描述、讲解等手段带领儿童进入音乐的天堂。例如,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叙事性或视觉性强的优秀交响乐让儿童以美术或文学方式诠释其从音乐中理解的音乐形象;也可以在培养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其利用自身的联想和想象把握音乐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流动的旋律,是抽象的艺术,而交响乐更是音乐中的高雅艺术,因而,培养儿童的交响乐欣赏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能够提升其音乐审美情趣,为其积累音乐知识、提升音乐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正确培养儿童的交响乐欣赏能力需要我们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学合理地选择优秀交响乐曲目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不断提升儿童的交响乐学习和欣赏兴趣,让其在训练中感知交响乐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