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炼——将零星的片段提炼为完整的活动
音乐课程注重实践,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并不完整的一些片段,通过处理这些非常有价值的片段,将它们整理成为了完整的活动,这样比纸上谈兵更具说服力。
如在制作实践中我们多次用了吸管这个材料,并且尝试把它制作成了吸管膜笛、吸管排箫、吸管拉杆笛、口笛、吸管横笛等的乐器,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乐器的制作其实都是比较零碎的,成功与失败都只是在眨眼间,学生也做不到马上掌握它们的制作与演奏,所以在尝试中我将这些活动不断地提炼与完善,然后才组合成完整的活动。
(二)开发——自主开发具有音乐性的创新活动
“自制乐器”属于音乐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只有在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作为音乐课程必定要具有音乐性,如果缺少音乐性的体现,那么“自制乐器”就成为一门手工课,因此,笔者着力将音乐性融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入演唱、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手段使其更加丰富且创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特色乐器,保持课程的生命张力。
如《铃儿响叮当》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进行歌曲的演唱,然后再进行吸管膜笛的制作,并以此歌曲为演奏素材来进行演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身边能够发声的物品作为打击乐器编创节奏,为歌曲编配后进行集体性的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充满了音乐性的展现。
(三)挖掘——多方位整合多种不同的元素
这里笔者借助了一些美术、科学甚至语文、数学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融入多种表现手法,使活动更加地丰满、有意义。如果只以一种眼光看问题,那只能是狭隘的,只有多视角看问题才能更开阔。
如在吸管排箫的制作中我们充分探究了影响吸管音高的原因,让学生在同一根吸管中不断移动塞子的位置,从而得出影响它音高变化的原因,并以科学的方式测试出每一个音高的位置,让学生制作出具有统一音高,适合集体演奏的乐器。
三、探中精,提升课程品质
随着体验探究的不断深入,自制乐器的课程不断得到完善与提升,然而把它作为课程来实施的时候还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到精准、精确,才能不断提升课程的品质,使其得到推广运用。
(一)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充分利用教材
“体验型”自制乐器课程是作为音乐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充分遵循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编写的教材,明确每节课的主题,并创造性地完善课程。本课程其精髓是在玩中“体验”,这是区别于传统乐器教学最大的地方,所以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减少了单纯的技能训练,而以体验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演奏欲望,以体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笔者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课堂资源,充分整合手头所能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课堂实践,不拘泥于形式。
如在《制作核桃壳铃铛》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核桃,并在课堂上体验了开核桃、尝核桃、制核桃、奏核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体验,将核桃的价值充分进行了拓展,玩出了兴趣,玩出了滋味,玩出了收获。但这样的活动对课程的定位一定要清晰,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到音乐的体验,而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形成系统性课程
课程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系统的整体,在课时安排上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施教者要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要有个性化的差异。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施教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把各个亮点充分地挖掘并逐步形成一门涵盖面广、体系完备的体验型课程。
(三)寻求助力,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乐器制作活动需要许多材料,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音乐素养也都不相同,在课程的进行中要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助力,确保课程能够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