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合唱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陈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2-22

  摘要:技术的使用是为了理念的转变。随着数字化教学的深入推进,音乐课堂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新的活力与生机伴随技术丰富了教与学的过程。以“融合”作为立足点开展课堂实践研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教学价值,构建和谐、高效音乐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堂;融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变迁,信息技术已经介入社会的每个领域中,而在教学中日渐广泛地渗透,通过课堂折射出的技术,使其更加灵动。

  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为教学便捷传递更新信息,提供多种可能。相比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沿袭了多媒体技术特点,同时又兼具了更加生动灵活的系统,为音乐课堂教学增加多样化选择方案,实现课堂跨越式发展,弥补传统课堂长期存在的一些缺憾。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对接、创新教学方式,以个人执教的苏少版四年级合唱作品———《飞吧飞吧》为例,分享几点个人感悟。

  一、融合技术,将视听放大化

  音乐教学活动覆盖了很多方面,如欣赏、歌唱、表演、演奏、创作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其音乐素养。随着技术的更新,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音乐?视听结合便成为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尤其是音乐欣赏与创作。

  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形成认知规律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旋律不具备可视性,因而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通过数字化技术借助视觉学习,让视与听无缝对接,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创新性[1]。

  歌曲《飞吧飞吧》中借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实时编写,以边听边在歌谱上勾画旋律线的活动让平面音符产生立体可视效果,旋律走向、起伏、强弱通过简单生动的旋律线一目了然。在线条的辅助下,双声部进行了有效比对,满足音乐实践性的互动需求,提升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思维能力。

  教学中以“翅膀”为主题的欣赏部分,三首音乐作品在速度与情绪的辨别中原本存在个别共通性,技术的介入将音乐要素进行整合提炼,辅助动画,在“听”遇到障碍时,以“看”为辅助工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清晰正确的选择,也加深了对“听”的理解力。

  二、融合技术,将音乐具体化

  信息化教学可将抽象的内容转换为直观的形态,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化音乐教学技术可以满足音频当场录制、调试修改、实时编写等功能,声音以波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灵活多变地通过技术让静态的乐谱展示动态的音乐之美。

  如《飞吧飞吧》一课,教学内容为合唱作品。在此之前,学生对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大多是以欣赏感受来体验,亲身参与的并不多,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让双声部和谐共存还是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一个概念而已。课堂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唱两个独立声部,每个独立声部的练唱都是完整的,可是合作时却受到知识经验的束缚,出现种种问题,令学生也很困惑。此刻,我们介入技术,通过现场录音以原音重现的方式,将两个独立声部录制上传,通过软件导入音频,合成二部合唱音效,这样的和声效果相当生硬,学生通过听辨当即可以指出声部的强弱关系问题。操作软件现场调试,在音频波段图的直观展示下,改变两个声部的强与弱,充分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学习兴趣,“高声部较强,低声部略弱”这种组合方式最能够令音乐搭建起和谐的强弱关系,继而再让学生练唱,作品呈现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三、融合技术,将资源丰富化

  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汇集丰富的音乐资源,通过技术把课前、课中及课后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输到课堂中,提升课堂效率,方便教师课堂互动,还可以对歌曲内容进行标记、改变音乐素材的速度,便于学生体验。

  执教《飞吧飞吧》一课,我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对学案进行多次编辑,大到整体听辨,小到一个小节的节奏、音高,都进行了精细化预设。从单声部歌谱学唱、歌词填唱,配合不同的音频资源包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不同速度的版本为学习搭建了空间平台,学生以“闯关”的模式自主挑战学习内容,遇到困难时,使用该处难点的乐理资源包解决问题,快而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