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合唱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 陈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2-22

  网络传输的特质便于学生拓展视野,课中我们通过平台涉猎到许多丰富的童声合唱资源,让学生在拓展资源欣赏中懂得“合唱”不局限于传统曲目,当下的流行音乐也融合了该元素来表现,这样的流行音乐更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孩子们通过学习《飞吧飞吧》产生的那一丝对合唱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四、融合技术,将评价多样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同化、记忆,不知不觉中学生失去了主动参与与发现的自信心和勇气。课堂评价虽面向全体,但受教学时间制约无法做到全面普查后给予有效评价,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得以领先。学生通过信息化设备输出可以整体同步、自由表达观点,教师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呈现,共同分享成果[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记名式的观点阐述让他们表达得更加轻松愉悦,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这样的信息汇总更便于了解教学效果,弥补缺失,课堂平等、轻松。

  以《飞吧飞吧》为例,基于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可测可评的小练习,从欣赏、新授、拓展层层递进,将师评、自评、互评落到实处,以柱状图、雷达图等呈现方式直观展示数据,通过数据再进行有效指导评价,学生学得清楚,教师教得明白。

  在学生充分完成合唱学习任务后,我设计了时下热门的“点赞”环节,以平行班同伴的课堂实录为欣赏材料,让学生观看,从“音准、情绪、强弱、表现力”四个维度进行点赞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点赞数字变化的背后,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更是为了让我对今天的学习教学效果有一个监测标准。如学生在材料中明显不足的地方给予了大量的点赞数,这说明在学习中学生对这项指标仍不具备完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组数据在评价中可以有效指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夯实教学基础。

  五、融合技术,将课堂延展化

  传统课堂的教与学,都是围绕四十分钟教学时间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力求尽善尽美地呈现一个课堂,但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无论是设计内容还是开展方式总是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新技术的融入,让课堂从课前,课中,课后延伸到终身学习,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学生完成课前小练习、搜集材料、整理相关知识点等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数据,根据组间同置、组内异置的原则,有效完成课中分组,让课堂分组不再流于表面。这样的小组化学习在课中更具学习效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课后学生依然可以在平台中检查完善、交流讨论学习成果,让学不仅停留在课中,更是延伸到课后,巩固学习效果,做到知识输出。

  如《飞吧飞吧》一课中的声部分组,即是始终以这样的课前学习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课中的高低声部小组。使用技术是为了改变理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学中追求的方向。

  六、融合技术,将差异缩小

  传统音乐教学中,本着“教学生学会”的原则,“学”的过程在整体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反观其背后,班级学生数众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在音乐中的差异化表现,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而“教”同样存在差异性。音乐教师受个人素养与专业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部分教师音域较窄,在范唱中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全面感知与理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相结合,技术可以渗透到各类细节,以微课件乐理资源包、音频资源包、视频资源包等多种演绎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向学生展示音乐本身,既可以关注到“学”中的个体差异,也兼顾了“教”中的条件限制。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诸多教学优越性,但却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录制微课件、找视频、录音频、录素材、制作题目……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教师授课的手段之一,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存在的意义,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合理受益于技术,在使用时避免华而不实,只有合理利用才能获得师生共赢的教学效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