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州市育才小学 杜蒙蒙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2-18

  (二)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1.突出小学生在合唱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设计小学音乐合唱形式时应着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合唱教学中是组织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苏少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吹草哨儿》时,首先,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并组织学生练习正确的演唱姿态,要求学生在合唱时,将体态摆正,使得声道打开,保持呼吸顺畅,进而增强小学生对歌曲的领悟能力,提升对合唱曲目的情感表达,也为学生日后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布置有针对性的听音填空训练,培养学生听辨曲目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使用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注意《吹草哨儿》副歌的合唱和谐性,鼓励学生将情感蕴含到合唱中,以此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结合当代流行元素优化教学策略

  在背景介绍、情感铺垫、听力训练等环节,应注重将流行元素加入合唱训练中,与教材内容做到有机融合,增强小学音乐课堂的活力。例如,在学习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柳树姑娘》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并鼓励学生朗诵贺知章的《咏柳》,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并使用抖音、快手、微博等录制学生扮演柳树姑娘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练习的作业,鼓励演唱水平较好的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充分发挥现代流行元素的作用,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柳树姑娘》蕴含的情感。教师为保证教学效果,应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了解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合唱环境,以此提升音乐合唱教学水平。[3]

  (三)加强实践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1.强化合唱基础训练

  音乐合唱的基础训练包括姿势、呼吸、声音、节奏、音准及听力训练。其中,良好的合唱姿势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演唱状态,并有利于进行深呼吸,控制好发声器官。呼吸训练分为单纯的呼吸训练与游戏性呼吸训练。单纯的呼吸训练目的是调整好演唱者的姿势与气息关系,可通过感受放在腰部两侧的手的浮动来感受吸气与吐气的时值。游戏性呼吸训练课通过吹蒲公英、向玻璃哈气等方法进行气息练习。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声域特点以及身体成长阶段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声音训练,进而提升合唱效果;节奏训练可利用学生身体感受曲目的旋律进行教学;音准训练可采用科尔文手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让学生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感受声音在头腔中的走向,促使学生分辨音乐的变化。例如,在学习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红旗飘飘》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听《红领巾之歌》《中国少先队之歌》,并给予学生一定技巧上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听力,进而提升《共产儿童团歌》的合唱效果。

  2.合理利用乐器

  在小学音乐合唱课堂中,声乐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此外,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将竖笛、口风琴、打击乐等引入课堂中,这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还能有效辅助合唱教学。以学习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雨中交响》为例,使用竖笛演奏《洛水天》,帮助学生掌握曲目中的典型句式节奏型,同时处理好演奏中的前倚音,让学生在聆听竖笛节奏的过程中,掌握旋律线的运用方法,促使学生将内心体验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单元中《捉泥鳅》《水花花,泥巴巴》的合唱效果,增强学生的创造力。[4]

  3.开展分组训练

  传统的音乐合唱课堂采用的都是集体教学,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卡拍、掉拍的情况,使得课堂教学十分混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因此,按照演唱能力、合唱基础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几组,每组4~8人,并由两个音乐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小组对合唱曲目进行练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同时也可有效提升合唱队伍的合唱水平。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四季歌》时,可按照音乐特点,并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四季的理解后,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完成后,再由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表演,最终由班集体完整演唱《四季歌》,以此来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