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入门有方 起步有法——小学陶笛班级起步教学三策略

作者: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滨海小学 徐超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2-10

  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陶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的现代化演绎,在器乐进课堂的大背景下,将陶笛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丰富小乐器种类,帮助学生开拓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实践能力,感受乐器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音乐历史文化。

  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在2017年浙江省“器乐进课堂”培训中提到:“无论这件乐器是大是小,是贵还是便宜,但只要是艺术,就要追求品质。”陶笛教学的起步阶段至关重要,它几乎决定了学生此后对陶笛学习和演奏的“品质追求”。为此,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通过三种策略,帮助学生在起步阶段打好基础,并激发和保持对陶笛演奏的兴趣。

  一、建章立制,强化陶笛课堂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常规是顺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比如,在起步阶段的新鲜期,陶笛本身的吸引力超过了教师口令的指导力,经常教师还未说“开始”,零零散散的笛声便已在教室里“神出鬼没”,练习结束后,还会有人意犹未尽地再吹几个音。为此,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陶笛教学的效率,。

  1. 故事引入,让乐器形象庄重大气

  12孔陶笛是潜水艇造型,然而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还会把它当作威力十足的“玩具手枪”。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陶笛是高雅乐器”的最初印象。例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陶笛的历史和传说,引导学生欣赏陶笛表演,如宗次郎演奏的《大黄河》等,当学生发现这么简单的乐器也能奏出如此辉煌的音乐,就会产生赞叹之情。教师也可以现场演奏一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口令设计,让教学环节井然有序

  学生在起步阶段最常见的不良习惯就是将陶笛随意地拿在手里玩,所以,第一课就要强调先将陶笛统一放在座位的某一侧,拿取和练习时都要听从教师口令。如教师发口令“小小陶笛”,学生回应“脖中挂”,然后拿起陶笛挂在脖子上,指法为全按,做好俯吹的姿势。练习完毕后,教师发出口令“小小乐器”,学生回应“休息啦”,接着统一把陶笛放回原处。在练习中,如果教师没有发出“演奏家准备”的指令,所有练习都采用“唱按”的形式,即嘴巴轻轻地哼唱旋律,手指根据旋律进行指法练习。恰当的口令可让学生练习的每一个步骤都井然有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 同伴互助,让自主练习行之有效

  同伴互助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入门阶段的陶笛自主练习。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学生自主练习时难以面面俱到,互助学习可以让同学之间互学、互教、互查、互补。起初,同伴互助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合作。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互助。比如让小组中演奏比较娴熟的学生做“小老师”,并在阶段性评价中评选“优秀小老师”和“最勤奋学生”等。此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与同伴相互倾听、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学会发现别人演奏中的优点和问题。同伴互助使学生能够及时纠正问题,共同提高演奏能力。

  二、循序渐进,夯实陶笛演奏技能

  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主编吴斌说:“人的欣赏能力最强,其次是歌唱能力,最难的是器乐表现。”器乐表现既要有流畅的演奏,还需要情感和技巧的支撑,才能发挥乐器最大的特长淋漓尽致地表现乐曲。但是,一切技法都建立在基本吹奏方法之上。所以,陶笛起步阶段的教学需要多管齐下,巩固基本演奏技能,培养良好演奏习惯。

  1. 重视基本功练习

  一是吹奏姿势。在起步教学阶段,吹奏陶笛的姿势十分重要。良好的姿势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演奏技巧,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挺胸、手指放松自然地按住音孔,强调气息的稳定和强弱的把握等。由于12孔AC陶笛的一些特定属性,必须采用府吹的方式,但是府吹不等于低头吹,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演奏习惯时,要及时的纠正。

  二是呼吸方法。演奏陶笛时的呼吸方法与平时的自然呼吸不同,需要采用腹式呼吸或胸腹呼吸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何吹灭1米外的蜡烛:要尽力深深地吸一口气,再长长地吹出来,而不是将肺部的气仅通过喉头简短地呼出。小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较弱,所以需要反复练习,在课堂中可以用“深深地闻一下花香”“感觉腹部像个皮球一样鼓足了气”等语言引导呼吸,使呼吸法的练习变得易懂且有趣。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