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运舌方式。吹奏陶笛需要通过灵活运舌来控制发音。比如,“吐”气发音法在用于高音区和低音区时,由于“吐”出的气流很强,一不小心就会把音吹破,这时就可以换成“嘟”式发音。采用“嘟”音演奏时,音色会更加悦耳,高音容易达到,气流声较小,声音听起来更加纯净。在练习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舌头的调性,要像装了一个弹簧一样,轻巧地跳跃起来,就能发出“嘟”音了。
2. 尝试融入其它课型
一是歌唱教学。歌唱教学与陶笛教学可以相辅相成。在起步阶段,可以在教学中融入陶笛演奏,丰富学生对陶笛的感性认知,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陶笛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歌曲《顽皮的杜鹃》时,杜鹃“咕咕”的叫声是“、6”,并且带有跳音记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陶笛进行自主模仿,形成“百鸟争鸣”的场面,然后再师生合作,教师演唱歌曲,学生用陶笛加入杜鹃的叫声。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叫声的力度、节奏等变化,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杜鹃宝宝、杜鹃妈妈、杜鹃爸爸等不同的形象。
二是欣赏教学。每一首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音乐,在常规教学中,主题音乐可通过唱、听、动等教学手段来加以巩固。其实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演奏的方式,当然,由于入门阶段的学生演奏还很稚嫩,所以要选择恰当的作品主题。例如《乒乓变奏曲》就很适合用陶笛来表现,因为它的主题节奏明快,旋律跳跃。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接龙的形式,由于前两个小节的音符比较简单,易于吹奏,可以由学生演奏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后面两个小节。这样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能让学生既能领会音乐主题,也能感受到演奏的乐趣。
三是综合教学。综合教学包括阶段性的音乐会,班级、年段、校级等各类舞台表现以及创作等。在起步阶段,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和演奏表现,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演奏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乐曲创编,并且进行现场表演。在期末音乐会上,要摒弃“一曲定音”的做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多管齐下,增加陶笛学习乐趣
任何一种乐器的学习和练习都要经过一个重复且相对枯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量的积累才会促成质的变化。小学生学习陶笛的课时十分有限,练习时间不固定,新鲜感难以维持。所以,起步阶段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要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陶笛的兴趣;要在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1. 巧用游戏教学
小学生更喜欢游戏。因此可以考虑把枯燥的陶笛练习巧妙地融于游戏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游戏教学的形式很多,比如在旋律演奏方面,可以采用“正反游戏”,由教师演奏正向旋律,学生反向行之;可以用“接龙游戏”,由教师演奏一部分旋律,学生接着演奏接下来的旋律,交替进行。在力度方面,则可以采用“回声游戏”,由教师演奏发出的声音(强),学生模仿回声(弱);或用“问答游戏”,教师演奏不带有任何音乐记号的旋律,学生的演奏则需要有音乐记号,比如跳音等。总之,游戏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具体开展时可以依据要演奏的乐曲进行灵活设计。
2. 精选演奏曲目
在起步阶段的曲目选择方面,既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学生认为好听、悦耳且有强烈演奏意愿的曲子,这样才能通过成功的演奏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可选的作品包括《玛丽有只小羔羊》《闪烁的小星星》《粉刷匠》《火车开啦》等完整的歌曲,还可以采用片段式的曲目,比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第一部分等。这些歌曲大部分都来自于人音版的音乐教材,其他的也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当然还可以创编一些短小的符合班级学情的练习曲作为补充。
3. 感受合奏之美
多声部的演奏形式不仅能让音乐更具有层次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考虑到起步阶段学生的演奏能力有限,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的练习,所以在合奏时应尽量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比如《闪烁的小星星》就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演奏。首先,可以在班级整体旋律演奏熟练的情况下进行卡农式的合作,在刚开始的演奏中,必须借助节拍器,帮助学生稳定速度和拍感;其次,在整体演奏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或进步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所演奏的曲子创编一个旋律简单平稳、节奏舒展的低声部,从而进行高低声部的合作,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演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