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江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教育载体。文章围绕“川江号子”的音乐本体、“川江号子”作品的遴选、“川江号子”在高中的传承以及“川江号子”的传播范围和传承途径开展研究,探索出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渗透“川江号子”等非遗文化的系统化构建、课程化开发、体验化教学、常态化实施等策略和“学校、艺人、家庭、新媒体”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
一、“川江号子”概述及传承现状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劳作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所唱的劳动号子,曾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川江船夫曲等,后统一简称为川江号子。川江号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广为流传。受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川江号子逐渐成为有中国民族音乐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
四川境内江河密布,险滩纵横,千百年来,木船是川江航运的主要工具,木船的动力来源于船工的拉动,然而川江流域航道曲折、礁石林立、水急滩多,勤劳的船工在抢险滩、搏激流、手攀岩、肩拉纤的严酷环境下,边劳动边用号子的形式来统一劳动的步伐、节奏和动作,使船只顺利前行。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号子这一民间艺术失去了物质载体,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治理内河航运,川江流域中的暗礁被炸毁,在河流上修建水电站。工业化发展使木船被机械船所替代,古老的木船航运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机械化的轮船不再需要号子声来指挥劳动,川江号子失去了它原有的物质载体,正面临濒危困境。川江号子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因此,对川江号子这种音乐形式的探究和保护,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二、“川江号子”的音乐文化价值
川江号子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由于传唱在民间,以基本的生活为参照,具有可观价值的人文、科学史料,它的唱词记录当地社会生产状况、水文地理以及流域民风民俗,深深植根于我国艺术宝库,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川江号子是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的沉淀。川江号子是一种由号工领唱,其他船工帮腔、合唱的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艺术,被称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川江号子根据干流和支流河道的不同,水况、船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号子,具有各不相同的艺术特征。根据水流湍急和舒缓,川江号子分为激越型号子和平和舒缓型号子;根据船行的方向,又分为上水号子与下水号子。川江号子这种民间音乐的形式,用它或激昂或和缓的优美声调,记录了川渝地区水运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川江地区原始的水路运输场景,反映了船工在气势磅礴的河流面前不畏艰险的澎湃激情,也表现出对艰苦生活豪放、乐观和自由的态度。
川江号子的价值不仅在音乐层面,更在它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的川江号子,是川渝人民劳动的结晶,反映了川江流域人们的生活、劳动和风土人情,展示了川渝人民朴实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船工们通过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了川江人的爱恨情愁,记录了川渝地区生产、文化的变迁发展,是一曲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生命赞歌,是我国四川地区精神文化的精华凝聚。因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川江号子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契机,努力使这一文化瑰宝世代相传,扩展传统文化新的生存空间,打造传统文化鲜活的交流语言,是值得关注与探索的问题。
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重语境,为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也写道:“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所以,在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和研究时,思考如何守望本民族和本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而营造一个既可以表达本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思维,又可以表达现代音乐文化思维,最终塑造出一个独特、多样,并具有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传承中国“非遗”音乐文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