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川江号子为例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文汇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9-30

  除了采风的实践活动,学校以现代传媒方式为介质,充分利用“快闪”形式,给予学生展现的舞台,在天府广场、双流机场等都留下了学生表演川江号子的身影,这些活动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学唱川江号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传承“川江号子”的兴致。

  (二)“川江号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1.“唱、赏、悟、控”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唱、赏、悟、控”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唱”,将遴选出的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演唱教学,唱是川江号子的主要表演形式,因此在音乐课程中以唱为主,在唱中感受船工精神,了解川江号子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等。“赏”经典的川江号子作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挖掘音乐本体的内容,同时体会船工的劳动精神与合作的一致性。“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解川江号子音乐本体内容,如不同流域号子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为领悟川江号子中蕴含的船工精神,面对艰险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控”即控制,学生通过学习川江号子的演唱,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嗓音、控制气息,控制情绪的表达,如开船号子需要学生大声吆喝,平水号子需要学生悠扬地歌唱,不同情绪的表达和内容的演唱都需要学生进行较好的控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让学生增强自身的控制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在课程开展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并在学校交流会上进行相互的观摩和学习,在经过对多方意见的收集之后,再次将教学过程进行修改、打磨和提升,再将最终形成的优质教学实施方案推广、普及到长江沿线更多的学校。此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课程开展中,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在学校交流会上相互观摩和学习,在长江沿线更多的学校中进行课程推广。

  2.“选择·创造·表现”的社团活动模式

  “川江号子”除了进入高中音乐必修课程,还在学校的社团活动课程中生根开花。学生社团的特点是多元化、聚合性和表现力强,因此,我们精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优秀川江号子作为学习素材,针对这些素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对课堂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和表现,形成了“选择·创造·表现”的社团活动模式。

  3.“校内·校外·展赛”的艺术实践活动模式

  “川江号子”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舞台表演,因此我们在校内定期举办艺术活动周,为学生搭建展演平台,以点带面,用这些学生在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引领示范。我们也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省、市各级舞台,展示自我,辐射交流,再通过参加比赛、展演的形式将“川江号子”推广到校外,影响除学校之外的更多的人,形成了“校内·校外·展赛”的艺术实践活动模式。

  (三)“川江号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实践效益

  1.学生继承优秀文化,促进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第一,学生认识程度得到提高。

  学生对“川江号子”艺术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零接纳—比较接纳—完全接纳—非常接纳”的过程。从课题研究初期到中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到学生对“川江号子”从无知到有知,从没兴趣到感兴趣,从没机会尝试到积极报名参加社团活动,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传播,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创编,从最初的感知欣赏到后来的鉴赏体验,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学生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经过教师们的精心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践,我们创编的合唱节目《川江号子》、管弦乐曲《天府随想之六——川江号子》等在校、市、省、国家级舞台上进行了多次展演,甚至还走出国门,去到日本山口县华陵高中为日本友人带来了精彩的“川江号子”表演,推动川江号子走向世界。通过这些表演和展示,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