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适度创意表达
音乐欣赏课不是音乐实践课,但却不能脱离音乐实践。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欣赏和实践、聆听和感受是不可分离的,基于音乐表达的欣赏更能深入学生心灵,当然,基于欣赏的音乐表现也会更生动鲜活,二者彼此相依。但是脱离了音乐欣赏的音乐实践、音乐表达,就会使课型发生改变;相反,脱离了音乐实践、音乐表达的音乐欣赏,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因此,音乐欣赏要在基于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创意表现,对音乐音响进行综合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文精神,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3. 融入文化理解
教育的使命是关注人的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欣赏课的起点是音乐,旨归一定是指向人的终身发展。音乐欣赏中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与人类的发展历史、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9)这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阐述。结合课程标准,我们当下的音乐欣赏课更应该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激发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二)基于“表现美”的实践课
我们在夸奖一个人音乐修养高时,经常会说“吹拉弹唱,样样都会”,这些都是对人的音乐技能的评价。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化,音乐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歌唱、演奏、舞蹈等专门的音乐技能也逐渐变成了普通学生享有的音乐学习权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普适性的音乐教育开设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多。虽然有了专门的唱歌课、演奏课、舞蹈课等,但和专业的音乐技能学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此,我们统称这类课程为音乐实践课。这类课型也有其基本的样态。
1. 关注艺术表现
音乐实践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既然是实践,就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并感受音乐。实践课中的歌唱、演奏等活动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因此在这种课型中,教学实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艺术表现,提高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主动性,以及艺术表现水平。学生在其中接受熏陶、把握规律、感受乐趣,并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境中丰富情感、充实心灵、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高中阶段的艺术表现应以兼顾多数为原则,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社会责任感。(10)
2. 技能辅助表现
在普适性的音乐实践课中,学生的唱歌、演奏技能虽然不至于像专业的技能学习那样要求精湛,但是适度的技能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唱歌课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识谱能力,还需要循序渐进地掌握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方法、咬字吐字、节奏节拍、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既能提高独唱水平,又能懂得与同学配合进行合唱。对于普适性的演奏课来说,常用乐器有笛子、葫芦丝、吉他等,因此,掌握这些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地按照学情,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真正让普适性的音乐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 赏演同步
音乐实践课固然要倚重“实践”、关注“表现”,但是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演”上。缺乏对表演作品的正确认识和基本审美,音乐表现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在唱歌课中,要能够结合对优秀声乐作品的赏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题材及风格,学习声乐的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不同题材、风格、形式的声乐作品及相关知识,感受人声的艺术表现力与美感。在演奏课中,要在演奏中结合对优秀器乐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欲望,感受器乐作品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乐队及常见乐器等知识。赏析音乐是音乐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赏演同步,既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质量和品位,又能增加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表演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三)基于“创造美”的编创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中,编创常有,但编创课却鲜有。到了高中阶段,随着音乐编创教材的独立成册,才有了专门的音乐编创课。但无论是编创活动,还是编创课,都有其特有的样态。
1. 基于科学方法
比起唱歌、演奏、舞蹈等课程,音乐课中的编创同样也是音乐实践,所不同的是,这种实践更具有创造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创是在基于音乐感知的前提下,创作者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一定的创作手法,对节奏、节拍、旋律、歌词、律动、舞蹈等进行编创,高年级甚至有完整的歌曲和伴奏的编创,从而形成一首新的作品。这首作品可能是对原有作品的改编,也可能是全新的作品,但总是充满“新”的意味。当然,整个过程一定是基于一定的创作方法之上的,而非学生的随意之作。创作虽然有即兴性、随意性,但是脱离了章法,就是瞎编乱造,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陷入无序的创作模式。因此,音乐编创的前提一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进行。学生只有创作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作品,才会从中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其创新精神才会被唤醒、被激励、被鼓舞。
2. 掌握合理进度
那么,音乐编创课“编创”什么呢?如何“编创”呢?目的何在?这应该是每位教师设计编创活动之前都要考虑的,但也恰恰是教师们最容易忽略的。编创课中教师往往会为编创而设计编创,忽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音乐知识储备,设计过于简单的编创活动,如创作歌词,或者基于某种创作手法如鱼咬尾、螺蛳结顶等进行音符填空。学生也许乐在其中,课堂氛围也其乐融融,但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能力的编创,是一种编创的假象。当然,设计远远超出学生能力的编创在音乐课中也很常见,比如按照起承转合的方式创作歌曲,可能一部分学生能够创作出心仪的作品,但是对于普适性的音乐教育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在还未真正理解起承转合的内涵,或者基本的音乐创作手法时,这种创作就显得遥不可及了。因此,编创要根据教学需要,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易而难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