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文化视域下初中生音乐素养教育途径探究——以中国民歌为例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中学 应倩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0-24

  摘要:民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历经岁月洗礼沉淀的集体智慧凝结。但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群体缺乏对于民歌或者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认知,甚至带有极大的偏见。通过对初中音乐教材中国民歌的基本音乐要素的解读和挖掘,引领学生探寻各地民歌独特气质背后的文化基因,感受中国民歌的多样和妙趣,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视域;初中生;音乐素养;中国民歌;

  一首歌就是一把钥匙,开启潜藏在每个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默契,激起血液中的文化共鸣和审美愉悦,学会用更迭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古老的民歌,追求审美体验与人文认知相融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落实到一线音乐教师层面,即要牢牢把握每一节音乐课,切实履行一个音乐教师的使命。对92名七年级学生进行的传统音乐文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7%的同学能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92%的同学对此充满信心;79%的同学对生活中流行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中国风歌舞、汉服等有兴趣;30%的同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音乐的拓展课程;68%的同学的体验是“可以接受,独特的韵味”;30%的同学“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2%的同学不能接受。综上所述,多数学生并不抵触传统音乐文化,甚至完全理解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并未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感和内涵。人音版初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五大区块—蒙古族地区、藏族地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以及三大体系—号子、山歌、小调,共计28首传统民歌作品、10首极富中国传统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本文以民歌版块为例,探寻文化视域下的民歌教学途径和策略,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解析民歌旋律,理解民族性格

  (一)音乐审美与民族特性的逻辑概念培养

  作为音乐现象来讲,旋法是受不同地域文化和社会习俗影响而形成的不同音乐风格,是一种社会自发性产生的音乐创作形式和审美形态。作为作曲技法来说,其是音乐旋律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习惯运用的旋律进行方式,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人文性格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该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也让音乐作品具有极强辨识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觅得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结,逐步养成立体的审美思维和逻辑概念。

  案例1: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

  在欣赏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时,教师首先介绍哈萨克族:这是一个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北疆的伊犁河谷,随着季节变化,牧民不断迁徙,转换牧场;作为牧民,户与户居住密度疏散,人与人的交流与城镇不同;哈萨克族人常常对牛、羊、马高声吆喝。其次,教师问:“这种生活方式会让哈萨克族人形成怎样的性格?他们的音乐会带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答:“勤劳淳朴、豪爽、奔放、热情。音乐带有拉长、高亢、呼唤的音调。”接着通过聆听歌曲、模唱部分旋律,深入挖掘音乐特征,引领学生思考:歌曲哪一句尤其具有呼喊吆喝的特征?它的音高、音长、音强三特征分别如何?它出现在歌曲的前部、中部还是尾部?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感受歌曲从前部就采用一种高亢、上扬、呼唤的辽阔音调,以非常富有动力的方式冲向高音,并且做长时间的停留,就像骑马奔上山坡,在坡顶呼喊,气势十足,极富哈萨克族人豪爽、热情、奔放的特质。通过这一课时,学生认识了民歌审美表现特征与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为学生今后的音乐欣赏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案例2: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赛乃姆》

  在欣赏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赛乃姆》时,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尝试将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与音乐审美表现特征相联系,找出共同点,深层剖析作品。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搜集维吾尔族建筑、服饰、纹饰等图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总。教师将学生搜集的维吾尔族的服饰、纹饰等图片一一呈现,同时请学生聆听《赛乃姆》,并谈谈音乐这种无形的建筑与实体建筑、装饰纹样的共同点。学生可以准确捕捉到它们皆显得较为细腻、密集、华丽、缠绕、回环、曲折等特征。在这种模糊印象的指引下,复听歌曲,设定35i三个音的高度为纵向轴,用手指随音乐描画旋律线,从旋律进行的方式上体味音乐特征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解析旋律进行特征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学生会发现每一个乐句以细密级进的方式环绕上行后,继而环绕下落到主音3,如此回环反复多次,原来维吾尔族人的生命观无不体现在流淌的音符之中。最后,再从单元视角对比同单元内哈萨克族歌曲旋律,感受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于性格不同在旋律进行方式上的差异:前者多跳进,显得奔放;后者多级进,显得细腻。

  欣赏民歌,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属性的个性美,更应该让他们去探寻音乐中独特的文化基因。音乐个性往往源于音乐之外,恰恰是这份音乐外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最富有辨识度和魅力的根源。

  (二)音乐审美与集体人格的一致性认知探究

  民歌是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它的影响力之广、生命力之强,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有言:欢乐的时候要唱歌,苦恼的时候要唱歌,思念的时候要唱很多很多歌。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人们用歌声表达喜怒哀乐,倾诉内心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其间关联,学习透过音乐认识音乐的主体—人。

  案例3: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在欣赏民歌之前,学生通过教师的PPT了解青海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预判歌曲特征。接着,通过初听作品印证预判,证明一个地区的民歌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直接影响,民歌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展现。再进一步解析作品,细读歌词内容作用于旋律的具体呈现:画出歌曲旋律线,直观呈现三起三落、起伏跌宕的特征如同高山平川之间起起落落。结合歌词内容,旋律三起三落之间除了表达地势起伏,还承载着青年爱慕姑娘却求而不得、忐忑又渴望的心情。最后请学生结合东方民族的情感表达特征思考:为什么这首情歌的表达方式不是高亢直上、满怀热情,而是相思情苦、辗转反侧?这是典型的东方民族内向的情感表达。

  二、体味民歌节奏,体味民族气质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塑造了不同族群的性格和审美,产生了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民歌体裁。高原山地唱山歌,平原市镇爱小调,辽阔草原起牧歌,江河湖海生渔歌,劳动协作喊号子……音乐气质与地理样态,两者高度统一、惟妙惟肖。正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音乐味道,学生在判断音乐体裁时难免会混淆迷茫。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