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节奏特征,辨体裁形式
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中,山歌和小调相对容易混淆,这两者最鲜明的特征在于节奏,抓住歌曲节奏特征,基本可以识别该民歌体裁。但是也有一些民歌具有双重特征,带领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掌握民歌体裁知识、扩充认知大有裨益。
案例4:《沂蒙山小调》
在初听歌曲阶段,学生对于该歌曲体裁的判断具有不确定的两重性。为此,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小调派与山歌派,并且通过学唱歌曲,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各自找出歌曲中小调特征和山歌风格的具体表现。小调派同学发现歌曲的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的分节歌形式,创作手法为鱼咬尾,歌曲大部分旋律为级进和平稳进行,显得细腻婉转,每句句尾以结束音为中心做二度回返拖腔,较为曲折环绕,这些都是小调的典型特征。山歌派同学提出歌曲整体气质舒展奔放,衬词加入形成衬腔,频繁拖腔,歌唱性强,一二乐句开头四度跳进,拉高音调和情绪,先扬后抑,这些却属于山歌特征。
在两大阵营胜负未明阶段,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这首民歌这么双重性格?带领学生从临沂地理环境、当地民歌体裁倾向和人文性格三方面共同寻找原因。临沂位于鲁东南,既有山地豪爽气质,也有鱼米之乡韵味,加之与江苏北部贴近,两地文化融会贯通,生活习俗上多有近似。在山东,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数量最多的民歌主体就是小调音乐。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浸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克制情感表达。同时,山东人豪放、不拘小节的大度性格,山东语言豪放、粗犷的特性,造就了该歌曲体裁的两重性,使其成为山东民歌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作品。
案例5: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告知学生这是一首山歌,请学生聆听歌曲,提出疑问。学生疑惑:为什么歌曲不具备山歌自由舒展延长的典型特征,反而显得热烈高亢、节奏明快、爽朗亲切、朗朗上口?
从学生的疑惑入手,从歌曲内容、四川地理环境和山歌种类几个层面引导学生探求原因。歌曲描述孩子上山砍柴,表达了孩子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积极与热爱,让歌曲充满活泼爽朗的趣味。由于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空气潮湿,水汽不易散开,所以阴雨天气特别多,有“蜀犬吠日”之说。这样的气候环境使得四川人尤其喜欢太阳、爱歌唱太阳,人们坦然接受大自然的给予,也锻就了坚韧、乐观的性情,所以他们见到太阳如此“喜洋洋”。山歌按照歌唱方法和风格可分高腔、平腔、矮腔,这首属于音域较窄、节奏规整、无拖腔、风格接近小调的矮腔山歌。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体验,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歌绝非单一固定的模式,它充满了丰富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宝库。
(二)循节奏韵律,品民歌情致
山歌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律,目的是直接、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句子停顿处常出现自由延长音,由演唱者随情绪和客观条件自主掌控,抒发情感。尤其在高音上持续的延长音,气势辽阔、高远,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也是山歌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一个重要特征。
案例6: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请学生聆听歌曲,理解歌词,说说这首短小的民歌所描述的情节,体会民歌的精巧表达:一个初恋的姑娘,满怀着爱情,在山上的一棵槐树下等待情郎哥,这个甜美的小秘密,可不能让妈妈知道了。
请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根据人物心理有节奏地念读歌词,并请同学角色扮演娘和女儿,用四川话对话:“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哎—我望槐花—几时开哟—。”
一个微型情景剧,里面有姑娘盼望情郎哥的思念,有妈妈对女儿的关心、猜疑以及可以想象的女儿的慌张和渐渐冷静,最后用一个小谎言掩饰内心,表现出少女的情态。通过情景剧的设计与表演,学生切身体验到民歌中情感表达需要对于节奏的直接作用。根据方言线条和情感所需,疏密长短变化有致,呈现出了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特征,使得歌曲情感更自然地流淌。一个怀春少女形象灵动可爱,短短一首四句民歌,构思淳朴巧妙,充满生活性和戏剧冲突,实为民歌精品。
因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决定民歌节奏的案例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课后“学习与评价”版块出现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广东民歌《落水天》就有着同样的节奏特性。这两首歌每一句的节奏都呈现一个前短后长的态势,带来一种叹息感,符合歌曲所要表达的愁苦悲戚的气氛,反映了特定年代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
三、理解民歌调式,品读民族色彩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七年级学生“能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和大调式、小调式的音乐”。其中“调式”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而调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烙上一个民族、地区的独特色彩和艺术个性。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然习得不显艰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毕竟音乐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倾向于审美教育而不是工具学科。教材中的中国民歌大多属于民族调式,但也有充满异域风情、融汇了世界三种音乐体系的新疆地区民歌。
(一)经民族调式体悟千年传承的华夏色彩
案例7:湖北民歌《嗺咚嗺》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欣赏和视唱,学生发现歌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音是do-mi-sol,这就是湖北当地富有特色的“三声腔”旋法,顾名思义,歌曲基本由三个音构成。接着笔者依次递进抛出问题:歌曲简单却不枯燥的原因是什么?歌曲属于什么调式?找一找歌曲1-6、7-20以及末尾3小节轴心音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发现的因素有:节奏的变化、装饰音、衬词衬腔、方言等。看落音判断歌曲为五声宫调式,do为主音。歌曲的轴心音从do到sol再回到do。师生共同小结:轴心音就像一个门轴,其他音围绕它运动,歌曲的轴心音从do转换为sol,最后歌曲结束落到主音do,所以虽然它只以三个音为主,但并不会觉得单调,甚至会因为这种运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一种清新感。这就是“三声腔”的独特魅力和音乐奥秘,也是老百姓巧妙智慧的体现。
类似课例,比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歌曲节奏特别活泼俏丽,运用许多富有动感的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刻画了一个活泼欢喜的女孩形象。到此,我们也可以试着在调式层面略微深入—歌曲最后落在了sol,判断是一个徵调式。但是歌曲大部分的乐句都没有落在主音sol上,而是比较多地落在主音sol的上方二度音la上,为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通过演唱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落在主音的乐句会产生较强的稳定性,但落在la上则会让音乐保持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活力,造成期待解决到主音的动能,这也是歌曲特别活泼明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