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文化视域下初中生音乐素养教育途径探究——以中国民歌为例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中学 应倩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0-24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对作品稍做扩展,从这些民歌创作的技巧中感受老百姓的心思和巧思,摒除偏见,领略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统和深邃。

  (二)由大小调式认知抹不去的交融印记

  新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和历史渊源,各个民族音乐各美其美,异彩纷呈。教材“天山之音”单元囊括了波斯—阿拉伯乐系和欧洲乐系两种体系,涵盖五个少数民族的六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如今哈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尤其广泛运用自然大调式,但同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让哈萨克族民歌带有中原音乐文化的印记,构成独一无二的哈萨克族风味。

  例如,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歌曲的最高音“♭7”独具色彩,这个色彩音的出现是偶然为之还是有其必然性?

  哈萨克族起源于敦煌、祁连之间,与陕、甘的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历史上与中原历朝历代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宫廷的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和陕甘一带民歌、戏曲,尤其是秦腔中流行的“苦音”特色被融入哈萨克族民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形态现象。族群的融合促使文化影响交融,催生出新的文化现象,由此,哈萨克族民歌中“♭7”大量存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水川流不息,然而,河床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泥沙却保存着这条河流的历史基因,通过新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从未消失。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民歌在千百年历史流转中,一直都是从更新中获得重生,继而发展成熟成为经典,循环往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适度加深扩充解读,引领学生从知其然深化至知其所以然。无论是从音乐的各项指征感受不同音乐特征及表达,到了解其文化根源,抑或是从该地区的非音乐特征入手来预判作品,都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二者之间的脉络关系,学习理性且立体地看待传统音乐,加强对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认同。真正做到对于传统音乐的守护和发扬,文化自信才拥有坚定的底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沥沥.沥姐说中国音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

  [3]谢嘉幸.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J].中国音乐教育,2020(02):4-8.

  [4]单铎.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135-13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