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茉莉花》《故乡的云》等欣赏中侧重让学生理解和声的表现功能。音乐的多声部形成了立体效果,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这里也可以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绪。
(三)通过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展开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
教学手段:《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交响音画,在欣赏乐曲之前,先根据作曲者在乐谱上的文字说明对学生进行想象画面的指导:“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远处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曲调。一队土著行商,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地完成了漫长的旅程。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长久地在草原上回荡,最后消失在远方。”在这样的文字说明下,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已经非常清晰,教师要启发学生,利用远近、色彩的不同想象画面,让音乐和画面相映成趣。
欣赏民族管弦乐《达勃河随想曲》。我先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并且进行想象。这首乐曲如一幅充满乡土气息、色彩斑斓的达勃风情画。第一乐章描绘了夏夜黄昏的达勃河畔雾霭漂浮、静谧迷人的风光。第二乐章描绘了节日之夜的达勃人聚集在河边的草地上,围着熊熊篝火尽情歌舞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达勃人大方、热情、乐观的性格。
复听音乐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学生从先感受明快、热情的藏族音乐风格,由远及近、粗犷、旋风般的舞曲(主题一),再到主题二,这是一段三拍子的舞蹈旋律,姑娘们的舞蹈优美而轻盈,主题三是人声的演唱,奔放而又充满热情的歌曲,萦绕在旋律当中。学生想象出了很多画面,美丽的达勃河、青青的河边草地、草原远处奔腾的骏马、穿着藏族服装的帅气的骑马人、美丽的姑娘、动人的身姿、歌唱的姑娘,甚至远处袅袅的炊烟。这些画面最终都通过想象融进了音乐的旋律中,这时,教师再通过课件展示出类似画面的一些图片,学生看着图片再次欣赏音乐,音画合一,音乐的形象就这样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四)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手段:主要用于一些节奏感比较鲜明的音乐作品,通过律动感受旋律的节奏,从而体验音乐情绪。
欣赏内容:《伙伴进行曲》
《伙伴进行曲》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管乐合奏,主题一有着鲜明的进行曲风格,在欣赏这一主题时,就可以利用律动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产生更好的音乐体验。这个主题节奏感鲜明,力度较强,有着明显的行进般的感觉,可以让学生边欣赏边踏步走,去找跟着节奏行进的感觉,也可以利用拍手、拍腿,根据不同主题进行节奏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加体验感受。学生边听音乐边表演,就会更加兴奋,通过强调重拍,能更好地增加节奏的体验,这样既感受了欢快热烈的情绪,又体验了鲜明的进行曲节奏,音乐的主题旋律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这种体验的方法很简单,但是效果却非常好,学生非常喜欢。
(五)音、画、律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欣赏
教学手段: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音、画、舞相结合的综合欣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音乐旋律,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欣赏内容:《丰收锣鼓》
欣赏《丰收锣鼓》,按照前面的方法,综合四种欣赏手段,全面地欣赏、感受音乐作品。通过想象和画面提示,让学生对音乐中的画面和意境进行描述,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充,从而让画面更加完整。结合画面,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对音乐进行充分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记忆巩固,边唱边律动,并且让学生模拟打击乐进行节奏表演,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体验感很好,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实施后的总结与感受
1.把音乐、画面和律动结合起来的综合欣赏课,把知识的学习融入了音乐的旋律中,将音乐教学与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体验融合起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这种综合型的音乐欣赏课,利用了音画动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音乐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了锻炼。欣赏大量的经典音乐,尤其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拓宽音乐视野,同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对美好音乐的欣赏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