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立德树人”思想下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内容探究——基于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资源分析

作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杨思思 湖南省隆回县花门街道曾家坳完全小学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16

  基于“立德树人”的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其培养内容不仅需体现“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还要关注师范类的特殊性质。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体系的内容探究,从“立德树人”思想下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的“师范性”入手,重点分析阐述师范类音乐人才成为小学音乐教师需掌握的教材德育资源内容,力求为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拓宽内容、提供借鉴。

  在“立德树人”思想下,要求师范类音乐人才不仅要“对内立德”、提升自身素养,还需关注其师范类的性质特征,并线发展属于师范类音乐人才独特的“对外树人”内容。作为未来的小学音乐教师,师范生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掌握、对教材资源有解读,这也是师范类音乐人才“对外树人”的重要学习内容。

  师范类音乐人才解读音乐教材德育资源的必要性

  解读教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第一步,在深度学习理念的背景下,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学习内容的构建是否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坚持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的解读理念、运用纵向立体的教材全局观去进行教材解读,是为适应深度学习需求的一种有效的教材解读方式。新时代师范类音乐人才作为未来的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对音乐教材的解读能力。

  2022年教育部印发最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关于课程标准的转变则重点强调了要“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是对目前师范类音乐人才的新挑战。师范生必须充分解读音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才能够为将来成为小学音乐教师的长久发展打下基础。

  基于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资源内容解读

  在现有小学音乐教材中往往包含各种德育资源,其主要可分为显性德育资源与隐性德育资源。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可以使师范类音乐人才在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之前对教材有充分解读,为未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音乐教师沉淀素养、积攒经验。

  一、显性德育资源

  爱国音乐作品。以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其中包含着许多歌颂祖国的爱国主义歌曲,有赞美如今美好生活类型的歌曲,如《美丽的家乡》《铁路修到苗家寨》,也有以抗战时期为内容的儿童歌曲,这类歌曲从名称、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都能够直观地呈现主题。如三年级下册《只怕不抵抗》,全曲以进行曲节奏平稳级进,歌词直观生动,描绘了儿童团员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此类歌曲具有丰厚背景、浓厚情怀,师范类音乐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联系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进行扩充,或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歌曲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等信息手段丰富学生对歌曲情感的体会,激发内心的共鸣。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对歌曲中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设计、整合,引导学生联系学校升旗、奥运健儿获奖等场景展开想象,加强同学们对歌曲内容所表达的爱国情感以及荣誉感的理解,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树立“国歌”的重要性和庄严性。而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保卫黄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创作背景视频,让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体会歌曲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表现的大无畏精神。

  民族音乐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就属其一。在现有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民族音乐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少数民族音乐。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孕育了个性不一的五十六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因其各自的乡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在现有小学音乐教材中广泛包含了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供学生学习,学生能够从对音乐教材的学习中了解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乃呦乃》,是一首反映土家族小朋友载歌载舞的小童谣,朗朗上口的旋律既适合小学生学习,又能让小学生走近土家族学习摆手舞;还有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打秋千》,反映了仡佬族“打秋千”的独特风俗;人教版还设置了单独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单元“五十六朵花”,包含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贵州彝族民歌《阿喽喽》等,对苗、傣、哈尼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介绍。这些作品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表现了少数民族在音乐创作上的智能和才能。

  地方音乐作品。教材中包含了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也能体现出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如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江苏民歌《茉莉花》,它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曲调婉转、节奏平稳、旋律优美,极具清雅俊秀的江南民歌韵味;而五年级下册《走绛州》便是陕北民歌代表,旋律多用重复和加衬的手法,歌词中大量采用称词,逼真地塑造出一个欢快活泼的挑担者的形象。

  戏曲音乐作品。作为特殊的一类民族音乐,戏曲作品中常常包含有唱腔、念白、身韵等要素,主要种类有京剧豫剧越剧花鼓戏等。在湘教版音乐教材中有《苏三起解》(选自京剧《玉堂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京剧《红灯记》),人教版教材中有《西湖美》(越剧曲调)、《看大戏》(豫剧曲调)等,其中《看大戏》是由作曲家根据豫剧唱腔特征编写的儿童歌曲,加入了念白部分使风格更加完整。有些自编版教材也往往会纳入地方戏曲作品。

  古诗词歌曲。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方式和艺术魅力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古诗词改编而来的儿童歌曲,如人教版《咏鹅》《江雪》,湘教版《游子吟》《春晓》,人音版《但愿人长久》等,均是以古诗词为内容进行谱曲的音乐作品。

  此类歌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抓住音乐作品的最显著核心特征:如戏曲音乐要重点关注唱腔、念白、身韵方面的特征,可以与其他音乐风格展开对比学习,通过“唱、念、做、打”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戏曲音乐之韵味;而少数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作品常常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可以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与当地方言、历史文化、生活习性、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联系,结合特色的音乐元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博大精深的多样音乐文化,增长学识;学习古诗词歌曲可以从诗词自身平仄韵律入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追溯诗乐深厚历史,大胆创新表现手法,演诗、念诗、唱诗,多层次感受诗词音乐的音律美与节奏美。无论以何种手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隐性德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除了显性德育资源的爱国音乐作品与民族音乐作品外,还有需要深入挖掘的隐性德育资源。这类歌曲的创作者会将美的品质与情感隐藏在歌曲中,而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弱,还不能很好地领会这种隐藏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此,师范类音乐人才向小学音乐教师发展就必须要具有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