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将器乐有效地引进至中小学音乐课堂,可以更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从主观的角度,也就是学生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对嗓音条件和歌唱天分有着极高“门槛”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来说,器乐的入门“门槛”确实要低很多。即使一个学生天生音感不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跑调儿”,也不影响其用乐器演奏出精准的音符和旋律。在学习演奏一种乐器时,学生不需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精良的乐器,而是只需要通过自己认真的练习,掌握一定的演奏技术,便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也能够通过乐器演奏的方式达到提高自身音乐表现力的目的。所以,相对于“高门槛”的声乐艺术形式,器乐表演艺术的“低门槛”属性,无疑是更适合用来作为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工具的。
从客观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唱歌是最为便捷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但也是最不易调动学生兴趣的一种形式,那么,相对的,对于学生更为陌生的多种多样的乐器,无疑更易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演奏的欲望。同时,如前所述,相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器乐演奏技术的教与学,对师生之间的思想互动与思维统一的要求要低很多。这就使器乐教学无需像声乐教学一样,必须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只采用集体课的形式就可以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器乐教学与我国现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条件更为匹配,是更适合作为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乐器都适合作为这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有固定音高的管乐器和键盘乐器无疑更为适宜,而对学生的天生音感有极高要求的弦乐器无疑是不合适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
需要特别加以阐明的是,如果我们对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理念和精神有更加透彻的理解,便会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种种要求,无论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其最本质,或者说最终极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能力。所谓人的素质,一方面是内在的自省能力,一方面是外在的行为能力。而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无论是选择哪种乐器,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的目标。音乐审美能力,本质就是一种内在的对于事物辨识能力的提升,而所谓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最终目标也无非是培养人外在行为举止的自信和自然表达。如果我们当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够站在这一高度去理解乐器进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去实施自己的教学,便会更加有的放矢,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将器乐更多地引入中小学音乐教学,既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方向,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当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既要能够从高处着眼,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同时还要能够脚踏实地地从微观处入手,不断地拓宽自己眼界和知识面,选择合适的器乐作为教具,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适应现实的教学条件。这样,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领域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才能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释
1[1]王婷.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97—98.
2[2]胡东冶.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