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从《瑶族舞曲》教学设计谈小学中高年级欣赏教学的教学手段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 汤雅棋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4-06

  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力发展技能,而是注重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很多时候音乐“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光靠老师讲解,并不能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感受,因此一定要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对音乐才能真正理解,才能获得审美的体验。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来体验音乐,从而感受音乐。

  那么,一堂小学音乐欣赏课可以用到哪些教学手段呢?这里我将结合小学五年级欣赏课《瑶族舞曲》的设计,来谈一谈小学中高年级听赏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我在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与理解。

  欣赏课《瑶族舞曲》是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对于3~6 年级学生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一块有明确要求: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具有兴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能够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并能随歌声或乐声画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律动图式;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新课标要求中还提到“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人们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根据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和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本课《瑶族舞曲》时,首先力图通过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听赏、律动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围绕“听”展开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通过用动作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将音乐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

  《瑶族舞曲》为复三曲式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时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瑶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哼唱《瑶族舞曲》A 段I 主题;能分辨乐曲的段落,理解三个部分的音乐结构,并能感受三个部分力度、速度和音乐情绪的变化。围绕这些目标,我分别用到了听、唱、动、画、奏几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听

  听是我们常用的方式,在音乐片段中听主题出现次数、听情绪的变化、辨乐器的音色等。这堂课我设计从听鼓声导入,引出长鼓,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长鼓的外形特点。对于这样一个新鲜的乐器,学生自然是有兴趣来了解和演奏的,那么就顺着这种好奇心,再介绍打长鼓的演奏动作和方法,让学生听鼓声并模仿动作。2/4 O XX|O XX|| 简单的三个步骤:侧身、拉开、拍鼓。在这里就把后面要用到的贯穿始终的伴奏节奏做好了铺垫。第一拍,休止符的时候摊开手,拉长,做一个去够鼓面的动作;第二拍,击鼓两下,因为没有那么多长鼓,就让孩子们拍在胯上来模仿声音效果。动作特别要强调第一拍有拉长的感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长鼓很长,要把手远远打开才够得着。这个拉长的动作是为后面唱A 段主题I 时里面的附点音符作铺垫。节奏都打稳之后就跟着乐曲旋律动起来,整体感受乐曲。在A 段中我让学生着重听第I 主题出现了几次,听不同乐器的音色并模仿演奏,而在第II 主题出现时,听音乐的情绪与第I 主题的不同。

  唱

  唱,可以是唱主题旋律,可以是哼主题旋律或填词唱主题旋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办法无限量地、充分地、反复地听音乐,靠短时间内单一地听也许很难达到预期的听赏效果。有时候我们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各样花哨的活动、游戏,找了很多视频、图片介绍相关文化,常常把音乐本身放在次要的位置,绕了一个大圈子也没回到音乐本体上去,以致学生被引导得云里雾里,被牵着鼻子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到最后甚至有的学生还是不熟悉音乐的主题。所以我认为在欣赏课中,应该用更朴素和实用的办法来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为后面的听来服务。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