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授学生合唱技能,利用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机会普及学生的合唱教育。
20世纪初,合唱艺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它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合唱艺术,教育部把合唱歌曲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并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合唱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里合唱教学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教学中包含的读谱、视唱练耳、节奏训练、和声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在这个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音乐常规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合唱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合唱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因此,想要在音乐课堂中顺利开展合唱教学,教师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给学生创造实践和欣赏的机会。
在合唱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专业合唱团体的演出视频,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视野,提高欣赏水平。优美的旋律可以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习欲望。
(二)为学生选择适合演唱的合唱歌曲。
因为合唱歌曲多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做出选择。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选择音域窄、曲调平稳,且二声部旋律简单的歌曲;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反之。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歌曲的难易程度进行修改。
(三)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
在学习了优美的合唱歌曲之后,学生都会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创造排练和表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有了积极参与合唱活动的热情,合唱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教授学生歌唱技能
要想让学生唱出优美的合唱歌曲,教师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歌唱训练。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演唱姿势是歌唱的基础。在演唱时,如果是站唱,学生应该保持注意力集中、面部表情自然、目光平视、头部端正、肩膀放松,手臂自然垂在身体两侧,后背挺直,收腹,两脚分开与肩宽,重心保持在脚尖处;如果是坐唱,学生应该坐凳子的前半部分,腰挺直,脚放平。总之,无论是站唱还是坐唱,我们都要保证学生呼吸的顺畅。
(二)正确的呼吸训练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法。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我们只需用自然的、简单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吸气的量和学会如何控制气息即可。
在引导学生进行吸气训练时,教师要走出误区,要明白并非一次性吸入的气息量越多越好。实际上学生吸入的气息只要可以保证他们在下一次换气前能演唱完整的乐句即可。
(三)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有重要的作用”。在合唱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识读乐谱,那么将会大大提高合唱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1.改变乐谱和旋律的学习顺序。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里,一首新歌的教学应该是先教乐谱后教旋律,这样可以保证歌唱时的音准。但是,对于处在识谱学习初期的学生来说,这样做有困难。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学生的学习顺序,就能让识谱学习显得容易多了,学生也更容易唱准音符的音高。
2.由浅入深。
为了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恐惧,教师可以降低乐谱教学的难度,由渐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也可以找来节奏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尝试演唱,这样既复习了音乐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唱中的音准问题
在合唱训练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声部之间的旋律难以融合在一起,这是由于个别学生的音准不够准确造成的。在歌唱中影响音准稳定的因素有很多,要想唱出优秀的合唱作品,教师要兼顾横向的旋律音准和纵向的和声音准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