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如何有效实施班级合唱教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 蔡文芳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3-21

  1.歌曲的歌唱速度会影响音准的稳定。

  当作品的歌唱速度过快时,音准容易偏高;歌唱速度过慢时,音准容易偏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训练学生气息的稳定性来解决音准问题。

  2.歌曲的节奏变化复杂会影响音准的稳定。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学生对歌曲节奏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解决节奏上,往往会忽略歌曲的音准。因此,当我们放慢演唱速度解决了节奏问题后,音准问题也会轻松解决。

  3.歌唱时不断变化的演唱力度会影响音准的稳定。

  演唱力度渐强时音准容易偏高,演唱力度渐弱时音准容易偏低。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气息控制不稳定造成的,教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教师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优秀的节奏感

  合唱是集体参与的多个声部同时歌唱的歌曲,进行合唱教学的教师需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优秀的节奏感。在进行集体训练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音准和节奏上的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这个看似普通的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多听、多练、多唱各声部旋律来不断加强。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很多教师并不能胜任合唱教学的工作。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把合唱歌曲教成了齐唱。但是,齐唱教学并不能达到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魅力的作用,因此是无效的教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会给歌曲打拍子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熟练掌握乐理、和声、复调等音乐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教师应具备指挥能力

  合唱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能更好地组织学生排练和演出,教师要熟练掌握指挥知识。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打拍子是第一职责,但不是其存在的主要意义。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要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管理合唱队的节奏和速度;统一合唱队各声部的音色;严格掌握合唱队的音准;并可以用手势、表情和动作与合唱队员沟通,引导他们表现歌曲的感情。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要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从班级合唱教学做起,让合唱艺术成为全体学生的艺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