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从《瑶族舞曲》教学设计谈小学中高年级欣赏教学的教学手段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 汤雅棋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4-06

  在音乐欣赏中,耳朵听是最重要的,但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生随律动大致熟悉了旋律之后,要快速记住主题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因此可以用唱去解决问题。在嘴上唱出来才更能直接体会音乐,因此加入唱主题的方式,能更深刻地强化主题在脑海中的印象。唱为听服务,在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解音乐。也只有把主题旋律唱会、唱熟、唱好了,才能更好更明确地去听,听唱的融合会达到欣赏教学的更高层次。

  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关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要求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艺术模仿,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这一要求我注意突出音乐本体,用直接唱主题旋律的方式熟悉主题。因为是五年级的内容,我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这个环节我分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让学生选择更能表现长鼓感觉的旋律,老师范唱的是有附点和没附点的区别;

  第二个层次,我让学生选择更能表现长鼓感觉的演唱方式,老师范唱的是平均力度的演唱旋律和根据长强短弱的原则突出单位拍里时值长的音。

  通过选择总结出附点和突出单位拍里时值长的音能使音乐听起来更连贯,再整体地唱A 段第I 主题的旋律,再带上打长鼓的动作唱,层层递进地强化唱主题旋律时连的感觉和特有的韵律感和推动感。

  唱完第I 主题,问问学生的感受:“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通过他们语言的反馈来看出他们通过唱主题音乐得到的直观感受。再介绍这段旋律是《瑶族舞曲》的其中一段,揭示作品的名字。

  在律动之后,我还设计了跟乐曲一起唱的环节,即三个大组依次加入随乐演唱A 段第I 主题。创设情境,瑶族山寨越来越热闹,这里是盘王节的盛会,邀请大家一起加入。当第I 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请A 区的学生轻轻地演唱;当第I 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请B 区的学生加入进来演唱;当第I 主题第三次出现的时候,请C 区的学生也加入进来一起演唱。引导学生唱得连贯,唱出韵律感,并体会力度加强、旋律越来越丰富的感觉。

  当然唱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以前的很多课例当中有用到,比如:

  哼唱主题旋律,用一个母音一个字或者一个简单的词语唱,如《在钟表店里》就可以模仿钟表的嘀嗒声。

  填词演唱主题旋律。比如《微笑波尔卡》当中第二主题,根据乐曲内容进行简单的填词演唱。

  动

  动,可以是声势律动,可以是舞蹈动作参与,也可以是听到某段音乐时固定的动作反应。

  律动的重要性,很多有名的教育家也反复提到。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出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使音乐回到它的原本性——- 律动的节奏,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

  他认为:“努力训练学生的耳朵之后,我的目标是通过特殊的体操,引发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并使他给这种身体本质的自发性表演以节拍的顺序,声音的节奏要踩出来,或依靠手势来获得;也有必要发现一种能够衡量细微的时值差异的记谱系统,以便对音乐的要求和个人身体的需要同时做出反应。”

  他还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因此律动是将音乐内化的好办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