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舞蹈律动课堂氛围不浓厚
部分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虽然对舞蹈律动环节十分重视,但是采取的方式和策略相对比较单一。各个年级学生对舞蹈律动的感知力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应该有所变化,循序渐进。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较强,教师应该根据歌词教授各种简单易做的舞蹈动作和律动动作,让学生一学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中高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舞蹈,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舞蹈真正为活跃课堂服务。
2.3 学生参与舞蹈学习性不高
舞蹈律动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音乐情感元素,彰显艺术特色。但是如今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教学,片面为学生讲解舞蹈律动技巧和音乐律动方法,忽略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音乐舞蹈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线下课堂教学层面,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教师较少在班级内组织儿童舞蹈比赛、舞蹈展示等活动,使得学生认为舞蹈律动学习意义不大,并未对其加以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
3. 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舞蹈律动,能够全面影响学校音乐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艺术修养。基于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主旨,利用舞蹈元素与音乐节奏的结合,构建氛围浓厚、意境优美的音乐课堂,激发学生舞蹈律动学习的参与性与创造力。
3.1 借助舞蹈表情和节拍吸引学生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舞蹈形体和姿态的配合,能够将声乐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元素转化为相对灵活的、有血有肉的表演形式。因此,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可借助舞蹈表情和姿态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另外,舞蹈节拍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用丰富的节拍以及节奏表现不同曲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对歌曲有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小白船》歌曲时,教师可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歌曲背景,引起学生共鸣,然后一句歌词一个动作要求学生练习,同时还可引入拍手、跺脚、视唱练耳等方式进行节拍学习,利用歌词踩点方式掌握舞蹈律动。
3.2 借助微课堂引导舞蹈律动教学
为更好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教师可融入微课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律动。例如,在《空山鸟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展示民族乐器二胡,向学生展示寂静空山、鸟静幽鸣的相关图片、音乐、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二胡所演绎的音乐乐感,同时向学生播放《空山鸟语》的相关视频及舞蹈动作讲解视频,通过三段视频串联教学,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把握程度。
3.3 鼓励学生参与舞蹈设计活动
对于刚接触乐理知识的小学生来说,音乐节奏的把握难度较大,需要舞蹈元素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音乐节奏框架。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活泼爱玩的天性,教师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减少音乐舞蹈理论的讲解,适度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比如鼓励学生参与舞蹈设计活动。例如,在《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相关主题曲,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编舞蹈动作,教师从旁指点。这一教学形式可作为典型教学案例多次使用,如此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段纯音乐旋律,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描述这一旋律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并为其定好曲名,然后用舞蹈形式表现出来,如此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舞蹈创造力。
4. 结语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还处于创新改革阶段,许多学校在技巧训练、舞蹈律动学习等方面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舞蹈律动学习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应充分把握舞蹈的节奏和律动感,在音乐中找到自然舒适的表演状态,如此才能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舞蹈表现能力。在今后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舞蹈律动的训练,加强舞蹈表演与音乐节奏的深度融合,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